新的社会精英出现,不能不提的魏晋风度 |《哈佛中国史2》

新的社会精英出现,不能不提的魏晋风度 |《哈佛中国史2》

2020-12-16    07'04''

主播: 在大洋

254 1

介绍:
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总要提到一个词儿,魏晋风度。​ 我们看中国历史总会觉得,魏晋南北朝这段,不论是跟之前的秦汉,还是跟之后的唐宋元明清相比,都显得那么另类,主要就体现在社会精英身上。 之前和之后的知识分子都给人什么感觉? 庄重、严肃、而且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同时,讲究“学而优则仕”,走仕途就是他们最大的抱负,也是把知识变现的唯一途径。 但是在魏晋时期,知识分子不这样,首先他们研究的都是一些我们看来很没什么实用价值的东西,同时,生活作风上,也不像别的时代那么“持身严谨”,而是很放纵。另外在个人职业规划方面,他们不但不求当官,恰恰相反,还以归隐田园、逃避官场为追求,而当时的人还非常推崇他们这种范儿。 那会的红人“竹林七贤”,嵇康、刘伶这些人好像也不干什么正事,就是整天喝酒、玩音乐、吟诗作赋,有的还爱裸奔,唯一对政治比较上心的山涛,还因为这个被人看不起。就这么一帮人,放到别的哪个时代都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但是在魏晋时代,就被尊为“贤人”。 那么,这个时代的新的社会精英为什么这么特别呢?《哈佛中国史:南北朝》这本书是这么解释的。 第一个原因,是汉末以来,对人才的认定标准和选拔机制变了。在东汉的时候,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主要标准是品德,但是到了汉末,军阀混战,在这样的时局下,品德肯定就没有才能重要了。 曹操最早认识到这点,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他率先把选才的标准从品德变成具体才能。但才能要怎么体现出来呢?当时的观点认为,要通过你的言谈,或者文章来体现,所以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一项重要的技能,就是“清谈”,可以理解为,用高谈阔论来展现你的学识、见识,还有性格。 清谈这个词,我们今天说起来,好像有一种务虚、华而不实的感觉,但其实最初曹操用这个办法选拔人才,还是很看重时政军务这些方面的,但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是个文学家,这本书里甚至称他为“中国文学批评之父”,他更看重人的文学才能,所以后来清谈就越来越脱离实际,流于炫耀文采。 但是,即便是曹操的时代,也不是每个求职的人都有机会跑到他面前去清谈一通,曹操哪有这个时间。 清谈更多的对象是曹魏政权派到地方上寻找人才的官员,叫“中正”。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是什么级别的人才,就由中正结合该人在地方上的评价,来作出认定,这个制度叫“九品中正制”,从三国到隋唐设立科举这三百多年间,是中国最主要的人才选拔考核制度。 第二个原因,这个九品中正制,它最大的弊病在哪呢?就是对人才的评定,很大程度上要参考该人家乡方面对他的评价。这样,一些在地方上有势力的大家族的人,自然就占了便宜,挤占了小门小户子弟的上升通道。 到了司马家从老曹家手里夺权,建立晋朝之后,司马家的统治者为了笼络夺权过程中支持他们的盟友,就给这些功臣元老搞了个优惠政策,恢复了爵位世袭制。 这样,社会上层就更固化了,这些权贵以及地方大家族就形成了所谓的“高门”,他们的子弟一进官场,起点就很高。 到了东晋,政府搬到了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这一带大家族对土地、佃农这些资源的集中占有程度更高,而且晋皇室在这一带没什么群众基础——这以前是人家东吴的地盘嘛,所以为了争取江南大家族的支持,就不得不给他们跟北方大家族一样的高门待遇。 至于普通家庭的子弟,虽然朝廷也为他们留了一些进入政府的路径,但都是那种又累又没实权的事务性岗位,这样,个人奋斗就没有拼爹拼出身有用了,因为门第摆在那,就是说你一出生,你在仕途上的天花板就定在那了,那这还有什么意思啊?所以,政府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很多人才就流散到体制外,当隐士去了。 而他们的才华和行事风格,又反过来影响了一些出身很显赫的高门子弟,也效仿他们,玩清谈、玩隐逸,而且越来越把这方面的能力,看成是他们这些所谓士族的主要标志,也就是说你具备这方面的才能,才算是真正的贵族,要不然,再有钱也是个土豪。由于家境优越,这些高门子弟往往能玩出更高的水准,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出身东晋两大豪门之一谢家的大诗人谢灵运。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秦汉以来形成的学术系统,从价值观到提倡的具体准则,都是服务于巩固帝国这个目的的。 但是,东汉政权完蛋了,那维系政权的这套学术系统,自然也就不那么容易让人信服了,可以说知识分子处在一种“三观尽毁”的状态,所以他们逐渐背离了此前的学术系统,来寻找新的方向。 比如说,玄学的兴起。所谓玄学就是把道家的思想引进儒学系统,这个在汉朝就已经出现了,南北朝时期更风靡;还有书法,你看书圣王羲之,还有他儿子王献之,都是出现在这个时代;还有绘画,代表人物就是顾恺之;在文学方面,最大的特点是骈体文的盛行,这是一种很精致的讲究对仗的文体,此外还有田园诗,像前面说的谢灵运,还有更有名的陶渊明。 到了南北朝后期,纯文学逐渐跟学术文章以及应用文区分开,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标志性事件就是南梁太子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以文学性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编选原则,把很多偏应用的文章,比如经史这类,都排除在外。 从上面说的这些,可以看出来,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知识分子,前所未有地摆脱了实用主义和入世原则的限制,致力于哲学和美学方面的追求,而且,这个时代的文化人还很讲究生活,聚会饮酒、集体远足,都是他们热衷的活动。 正是这种潇洒旷达的、享受人生的态度,构成了所谓魏晋风度,这也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