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帝国,荒废了一件国家头等大事 |《哈佛中国史2》

分裂的帝国,荒废了一件国家头等大事 |《哈佛中国史2》

2020-12-15    04'03''

主播: 在大洋

235 0

介绍:
汉朝之后,中国的历史怎么样了呢?用我们都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开头来说,那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经过了秦汉两代四百多年的统一,中国再一次陷入了南北分裂的格局,而且一分裂就是三百多年。 先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南北对峙,然后经过西晋短暂的统一,又有几个少数民族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也就是所谓“五胡十六国”。西晋灭亡,一些宗室跑到长江以南,建立东晋,再次形成南北对峙。 再然后就开始了南北朝,也就是北魏统一了北方,又分裂成东魏、西魏,再演变成北周、北齐。南边,东晋之后,相继有宋齐梁陈。直到隋朝再次统一,一直保持南北对峙的局面,所以叫南北朝。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乱、最难记、最让人头疼的一段儿。 那么在《哈佛中国史:南北朝》这本书里,作者陆威仪作为一个外国人,他是怎么来讲这么纷乱的历史的呢? 先说第一个点,中国地理的重新定义。 中国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它涵盖的范围是一圈一圈往外扩大的,最开始就是在黄河中下游,今天华北这一带,战国的时候,连秦国,今天陕西这一带,都被看作是边缘地区,同样南方的楚国也是,长江流域虽然文明诞生也很早,并且也属于中华文化圈,但开发很不充分,截至西汉末年,人口只占户籍人口的1/4,可以说是个边区。 但是东晋和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经济、人口重心都开始向南方转移,到了南北朝,南方的户籍人口已经占了全国的40%。 我们知道北方的居民往南边搬家啊,很重要的原因是战乱。北方从汉末三国到五胡十六国,整天净打仗了。没错,不过这本书里作者告诉你,移民大潮的直接原因,还不是战乱本身,而是因为割据和战乱,原来北方地区最重要的一件事被荒废了,就是治理黄河。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特别是到了下游,河道不断加高成了地上河,就是河道比地表还高,所以不得不修筑堤坝,防止黄河泛滥,这么大的工程,只有政府才有实力搞。 而东汉政治的特点,是中央政府跟地方豪强势力寻求某种妥协,这样地方越来越强,中央越来越弱,所以像治理黄河这样的大工程,逐渐就没力量搞了,到了汉末军阀割据,这一乱,黄河更没人管,不但泛滥成灾,还把华北的灌溉系统都搞坏了,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往南方迁移。 主要的路径有三条,分别是到华东和东南沿海,到华南直至广东,还有就是进入四川,这也是最难走的一条,你看后来李白写的《蜀道难》就知道了,所以这一条路迁移的人相对较少。 中原的移民带到南方的不光是人口,还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中原文化,加上南方的地理条件更好,这样才发展出了未来东晋和南朝能够赖以立足的物质基础,从文化上,也把南方和中原进一步拉近。所以,从这个时期开始,江南就从中国版图上的边缘地区,变成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部分了。 既然是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不光是搬个家那么简单,它同时必然还伴随着整个社会结构的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