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歧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 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 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 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愴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 命无穷,点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歧伯回答道,人能知损益之道,则能调和体内之阴阳,不知自然消长之理,过度的 损耗,则必提早衰老也。人年至四十,则阴气必自行衰为一半,所以起居亦不如年轻人。 年到五十,身体便重滞,耳目会不聪明矣。人年六十,则阴气必大衰,故人身九孔必不 通利,造成下部阴虚,阳气上浮而实积在上,故涕与泪倶岀矣。所以说,人知此理则必 强盛,不知且违逆则必衰老矣。故阴阳本同一处生且平衡,其名相异也。智慧之人能察其 之同性,愚昧之人只察知其异。反之,阴阳不足之人为愚昧,阴阳有余之人为智者,人有 余则耳聪目明,身轻体健,老当益壮,壮者不病,所以圣人能做不求代价之事,享乐于 淡泊名利之中,心中无欲自守不变,所以能寿与天齐,与天地终始,此为圣人调理身心 之道。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 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西北为高山峻岭,天势较低窄,阳必不足而阴乃生,所以西北方为阴。如同人之右 耳目不如左侧之明也。地在东南方为低洼之地,此必阴不足而阳盛,所以东南为阳方, 故人之左手足不如右手足之强劲有力也。 帝曰,何以然? 黄帝说,为何如此呢?- 歧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 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 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 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 复始。 歧伯回答道,自然界中东方为日出地,故东方为阳也。阳气轻故清浮于上,因向上 集中故能耳聪目明,察精密于微处,但此处耳目因清阳在上,下必不足故手足必不便。 西方为日落之地,阴之生也,故属阴。阴即人之体力性沉降下,集中下部故使下盛而上虚, 所以手足有力时,耳目必不聪也,阳居上但左胜于右,阴居下但右胜于左,人一旦感邪 在上部,则会因右侧阳较弱邪必先犯。邪侵下部时,则会因左侧阴较不足邪先犯左。这 是因为天地间阴阳不能同时相互对应平衡所产生的,邪才会乘虚而入。所以因天有精阳 之气,地有浊阴之形,天有八方之纪律以生四季,地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之生克, 故能为万物之父母也。清阳上升到天,浊阴下沉入地,天地之动静即阴阳之变化。而自 然界之运行如神明指引般有纲有纪的一丝不苟,因此才有能力来生、长、收、藏,终而 复始,永远不变。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 气通于嗑,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新校正云:按 千金方云,风气应于肝,雷气动于心,谷气感于脾,雨气润于肾)。六经为川, 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 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是故唯有贤能之人,能知天道之运行一如人之头部,养头而顺天道;下足如地,以 养地之道来养足;中则从人事间知所进退来养五脏。天之阳气入通肺,地之阴气入通于 咽,风气通肝脏,雷电通于心,山谷之气入通脾脏,雨气通于肾脏。体内三阴三阳经络 为自然界之河川,肠胃如大海之能受纳,人之九窍乃水溢出之地。如用天地来比喻人体 内阴阳之作用,则可说雨就如同人身上的汗属阳,阳的气化就如同天地间之疾风一样, 人之暴怒如天地间之雷,故气向上升如同阳一样。
上一期: 金匮真言论
下一期: 阴阳离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