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必居”酱菜传承人杨银喜

“六必居”酱菜传承人杨银喜

2015-11-02    20'15''

主播: FM1860038

37 0

介绍:
(旁白)“六必居”创始于明代中叶,是驰名中华的传统老字号,其酱菜制作技艺至今已有485年的历史,以原料考究、做工严格而著称。2008年6月14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位列其中。杨银喜成为这个项目的传承人。 杨银喜:我是杨银喜,是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传承人。 (旁白) “六必居”酱园目前的技术总掌作,就是这位58岁的杨银喜先生。在位于大兴南苑的六必居酱园,在这个充满酱香味、大太阳下摆满酱缸的劳作场地,我们见到了他。他的工作既是制作酱菜,更是传承一种持续了几百年的技艺与味道。 杨银喜先生带我们参观了摆满了酱缸的院子和酱菜制作车间。 记者:菜缸多,人不多 杨银喜:对对对,外面这一片缸就是六必居,到那头。 记者:您这生产的就是给前门? 杨银喜:前门门店,直属的门店。 (旁白)前门。是的,南苑只是六必居现在的一个生产车间,而始于明朝中叶的六必居酱园是坐落在前门粮食店街三号,其门面房子是中国古式的木结构建筑,1994年重新翻建,仍保持着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 说到“六必居”的字号来历,说法不止一种,但杨银喜说六必居是体现了制作技艺的六种工艺要求。 杨银喜:六必居就是六个必须,一个是水,一个是用料,一个是工艺,一个是用的瓷具……必须是按照六个必须这么下来,称作“六必居”。 (旁白)六必居是指:用料必须上等,下料必须如实,制作过程必须清洁,火候必须掌握适当,设备必须优良,泉水必须纯香。因而称为六必居。 而这些选料精细、制作严格的做法也是延续至今。六必居酱菜的原料,都有固定的产地。 杨银喜:糖蒜就是山东聊城,主要是他那儿给种,每年都定好的 记者:这黄瓜是哪儿的? 杨银喜:这是天津来的,天津跟通州,这两家的。 记者:那边的那个小黄瓜? 杨银喜:那是山东的。 记者:山东的,还都不一样。哪儿的品种专门做哪种(酱菜) 杨银喜:反正原料现在加工是不由我们加工了,来了就加工好的。比如说天津那儿,他就出的坯蓝、疙瘩、水芥啦,从他那儿就腌好了,加工好了给我带来。这都是原料,要条他就给来条,要片就来片。 记者:是现在才这样的吧,原来是不是自己(切)? 杨银喜:原来倒推,30年以前都是咱们自个儿加工。1980年我来的时候自个儿还坐那儿切。人工切,切丝、切花、切条都是咱们自个儿切 记者:收得多它就能大规模的给生产出来了。 杨银喜:对,生产出来。 记者:固定的收他们的? 杨银喜:对,固定的,就是你这是干什么的供什么。 (旁白)六必居酱菜用的黄酱和甜面酱都是自制,其黄豆选自河北丰润县马驹桥和通州永乐店,白面选自京西涞水县,为一等小麦。酱的制作,是把豆子白面发酵,还要不断刷去酱料上的白毛,不断晒。我们去酱园的时候,太阳下就晒着一排排的酱缸。 杨银喜:这就是可以吃的酱 记者:甜酱。 回答:对,甜面酱。 记者:这是做好了的? 回答:不是,成熟了就做酱菜用。现在你看一打它色就变了,就天天打它,打了之后就是棕红色的,酱色。一开始是白的,白面这是。 记者:它晒了之后然后变,然后再晒一层。 回答:对,晒一层打一层,晒一层打一层,最后就成这样。 记者:得多长时间? 回答:得俩月。 记者:俩月这一缸。冬天能做吗? 回答:冬天不能做,就是夏天做,把冬天的酱都晒好了,在那儿晒几排。现在咱们的原料也是,黄瓜下来,大批的收,腌在那儿不用管它,到了用的时候从池子里捞出来,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捞,捞出来撤水。 记者:是怎么放的?它能保存住? 回答:用盐。 记者:腌起来。 回答:对,腌是最杀菌的,搁三年五年都不坏的。 记者:那有点夸张吧。 回答:绝对的,没事,什么时候拿出来什么时候用。 记者:那出来之后还得再去盐分。 回答:对对对,整个泡出来,把它盐全部泡出去。 记者:真会想办法。 回答:这都是以前的,之前传下来这么传的。 (旁白)这种充满智慧的工艺是六必居一直沿用至今的方法:腌渍的蔬菜要先去掉盐分之后再脱水,装袋放入酱缸里酱制。在车间,各类蔬菜分类泡在不同的酱缸当中。 杨银喜:进来这都是加工好的丝,装口袋,搁在甜面酱缸里酱制。 记者:刚才我进来的时候还看见那个缸里,好多小袋子。 杨银喜:对,这是一套流水线的工具。这个现在就现代化一点儿了,原来就是人工拧的,把水份给它挤出去,搁在酱缸里,把酱汁吃进去。 记者:这是什么? 杨银喜:这是黄瓜片,可能是。你看,这底下压着黄瓜片,把那个水份给它挤出去。这一般的黄瓜片挤出60%的水。这是五香熟芥,熟疙瘩。老太老头吃这东西的多。 记者:熟的。 杨银喜:对,煮熟了的。这个是甜的,就有点儿糖,用糖煮的,糖熟芥这是。这个就是100斤,20斤糖,这是用糖煮的。 记者:是有特别大的大锅吗?在哪儿? 杨银喜:我们的锅小,不大。这刚刚熬完嘛,熬这个汤,然后再倒进去。黄瓜因为它整条的,好洗,咱们就不用装布袋。像这丝就装袋,出来以后拌料,芝麻、白糖、香油,拌好了可以现在就上市,就直接捞去就卖去了。捡一个小碎渣你可以尝尝。 记者:酱味挺浓的。 杨银喜:对对对,是。 记者:我再尝,都该太咸了。 杨银喜:这个是麻仁金丝,这个就是八宝菜。 (片花) (旁白)六必居传统产品有12种,比如稀黄酱、甜酱八宝菜、甜酱萝卜、甜酱黄瓜、白糖蒜等等。原料挑选严格,糖蒜专选大六瓣紫皮蒜,黄瓜要4到6根一斤的,经过酱制,色泽鲜亮,酱味浓郁,咸甜适度,销量很大。 杨银喜: 早上起来,因为是8点上班,我们7点上。我7点多钟来上班,天天8点就给他拿走了,直接拿到门店去卖去了。因为我这儿周转的时间比较短,中午就到了,在门店就可以卖了。 记者:每次给他多少?一天的量? 杨银喜:一天有时候,这个卖得比较多,一般这个一天照着10桶,春节的时候二三十桶都打不住,现在一般都是10桶左右。一桶20公斤。 记者:这个光供门店。 杨银喜:各个门店。 记者:那它跟咱们大厂里生产出来的,不知道味道上有差别吗? 杨银喜:那差距肯定不一样。老百姓他要尝也能尝得出来味不一样,因为咱们就是直接用甜面酱酱的。因为大厂那可能咱们现在越来越发展挺快,都用那个酱汁直接泡。 记者:这是用面酱泡? 杨银喜:对,就是咱们吃的甜面酱,就是吃烤鸭的甜面酱,用那甜面酱直接泡。 记者:最正宗的还是那个。 杨银喜:门店那儿是最正宗的,用多少出多少。 记者:用多少出多少。 杨银喜:不走就在缸里泡着,老在酱缸里泡着。 (旁白)虽然六必居总公司已搬迁至怀柔,但仍在南苑这个酱园保留了厂房车间,以最近的距离、最快的速度、最新鲜的味道送到消费者面前。并因为是现做现卖,没有任何防腐剂。 杨银喜:这里面加上糖什么了,就白糖,不加什么糖精、糖精素,咱们这一点儿都不加,绝对是白糖,全是白糖,任何的添加剂不能加,能少卖也不能加,我们这儿肯定不加。 (旁白)实际上,每一个严格的要求都体现了六必居字号中 "六必"的要求。老字号的传统和长盛不衰的奥秘也在其中。六必居腌制的酱菜不但是京城许多家庭的必备小菜,也是国宴上必备的名小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