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场救出了评剧白派传承人-访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萍》

《救场救出了评剧白派传承人-访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萍》

2017-01-03    20'47''

主播: FM1860038

371 17

介绍:
 《小酸枣》,是经典评剧《金沙江畔》中脍炙人口的唱段。做为当代最负盛名的评剧白派艺术家,刘萍的演唱高亢婉转、韵味绵长。熟悉评剧艺术的人都知道,在评剧的流派艺术中,白派以其低回婉转的演唱风格,深沉醇厚的大家风范而独树一帜,誉满艺坛。而像《小酸枣》这样的唱腔风格并不多见,刘萍深得白派精髓,并有所发展创造,她的表演被戏剧届和观众一致公认最为正宗。可您知道吗?刘萍当初确立成为白派传人,竟和她为小白玉霜救场有关?请听《非遗时光》大型采访报道:救场救出了评剧白派传承人--访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萍。 [录音]介绍评剧 刘萍:评剧艺术亲切自然,雅俗共赏,悠扬旋律中尽显中国文化魅力。评剧白派艺术更是韵味绵长,深受听众喜爱。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刘萍!  评剧,1910年左右形成于唐山,它是由当时流行于河北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在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相声《三棒鼓》中,还幽默风趣地讲到了评剧的起源。 [录音]侯宝林相声说评剧来源  甲:评戏吗再早叫“落子”。 乙:是呀! 甲:哎!有“东北落子”,有“唐山落子”。 乙:对,分这么两种。 甲:最早就是一个人唱,大板儿,七块板儿,一人唱一段故事,后来发展到两个人,四个人分包赶角。慢慢的就加上了舞蹈。 乙:哎!身段。 甲:一开始舞蹈很简单,用的是地秧歌的舞蹈。也叫“地蹦子”。 乙:对。 甲:也有人叫“蹦蹦戏”。现在叫评剧,跟过去完全不同了。  据史料记载,1935年,“蹦蹦戏”到上海演出,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所以便改称为“评剧”。而说起“蹦蹦戏”改为“评剧”,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她就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白派创始人白玉霜。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电影《海棠红》时,新闻界就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在《大公报》上。白玉霜的评剧艺术究竟有多么精深,让我们来听刘萍的回忆。  [录音]刘萍说白玉霜和白派风格形成 刘萍:白玉霜先生她是评剧白派的创始人,当时同时期的有爱莲君哪,李金顺哪,大概是在一九一几年,她在辉煌的时期,是在一九二几年,三几年,一九四二年就故去了吗!她的流派的形成呢,也是因为根据自身的条件形成的,比如说那个时期,很多很多老的演员她们的声音都非常高,她的声音是非常宽,非常厚,如果说是一味是去追求那种演唱方法,她可能就达不到(最好),因此她就创造了一种自己这种独特的往宽往厚往味道这样的风格,另外在乐队上,咱们过去,如果你听老唱片,基本上就是一个板胡,她呢,丰富了很多乐队,比如说二胡,嗡子,就这样的一些乐器,丰富了伴奏。另外,她的唱腔呢,又非常独特,比如说非常低回婉转。她演的很多都是在旧社会来说,是底层妇女受压迫、受迫害的形象,所以悲戏比较多,惨戏比较多,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流派风格。 [录音]白玉霜《玉堂春》选段片段 虽然白玉霜《玉堂春》唱段的老唱片,杂音严重,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评剧流派创始人当年的风采。也是时代弄人,白派传人的确立,总和救场有关。1937年春节,正在上海红得发紫的白玉霜突然私奔出走,戏班困在上海。为了摆脱困境,班主硬抓白玉霜的养女李再雯给白玉霜“顶坑儿”,站到舞台中间,挑梁唱起了主角。这样,满街海报亮出了小白玉霜旗号,一炮走红。当然,小白玉霜能救场成名,也是有原因的。 [录音]刘萍说小白玉霜得天独厚的条件 刘萍: 小白玉霜呢,是当之无愧的在戏曲界最优秀最优秀的流派的继承人,她很小生活在这个环境,演过那么多她母亲的这些剧目,她的声音条件非常接近她的母亲,所以说,她就得天独厚把她的韵味遗传到她的身上。 解放后,小白玉霜曾积极捐资抗美援朝,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并成为中共党员,政协委员。而她的艺术创作也进入到了一个新时期。 [录音]刘萍说小白玉霜继承发展白派的剧目 刘萍:从这个唱腔的结构,她根据人物这个发展,像我学戏的时候,小白玉霜先生是40多岁左右,我是亲眼目睹了先生演了那么多的好戏。继承了那么多的传统戏,又有自己非常优秀的创新的戏。比如说,传统戏,就《秦香莲》啊《杜十娘》《闹严府》,那是老先生们就演的,但是还有很多很多现代戏,往早说,都是我都没看过的,比如说《九尾狐》,还有《千年冰河开了冻》。这个剧目是反映解放以后政府颁发政策,对妓院查封,解救这些受苦受难的妇女们这么一个题材,再往后呢,什么《小二黑结婚》、《小女婿》,另外一个《金沙江畔》,这是咱们大家都知道的。你想一个地方戏的剧种,能够反映红军长征时期的故事,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再做为这样一个演员,她能去演一个支书,我觉得也是相当不错。这是在白派的流派基础上发展了一大步,就是说既有传统,又有自己创造的一些剧目。 [录音]小白玉霜评剧《金沙江畔》《小酸枣》唱段 评剧白派由白玉霜创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发扬光大的却是小白玉霜。她把“白派”艺术推向新高峰。而评剧,当年也成为仅次于京剧的中国第二大戏曲曲种。白派艺术第三代传人刘萍能够和评剧结缘,也正是因为少年时看了小白玉霜主演的评剧电影《秦香莲》。这部影片她看了又看,前后不下十遍。 [录音]刘萍说自己最早和评剧结缘 刘萍:十遍都不止,那时候上学呢,那时候也没有其他的艺术形式,娱乐形式,开始就是有一个叫《大众电影》还有一个《戏剧报》,每一期它都有一个封面,有一回就是《刘巧儿》新凤霞的一个大头像,哎呦一看,真好看,还有就是《秦香莲》的介绍,然后就出来这个电影,一看,反正也不知道是评戏,反正就觉得特别好听。 尽管那时刘萍还不知道什么叫评剧,什么叫白派,但在她年轻的心里却深深仰慕那位演秦香莲的演员,她就是——小白玉霜。1959年,刘萍由高中退学考入中国评剧院学员班。了解戏曲艺术的朋友都知道,学戏是非常苦的一件事,不仅要喊嗓子还要练腰腿形体。 [录音]刘萍说自己练功上夹板板塌腰 刘萍: 我们这个动作,在我们这行里,叫屁股座子,比如说,在戏里发生冲突了,这个人一踹你,生活当中,咵,就摔倒地上了,咱们在戏里就得有动作,一踹以后,你要蹦起来,两条腿是这样的,再坐下,这时候,你的身体你不能哈腰,你要这么样就不好看,你得挺拔的,然后,坐下。对吧!我呢,就是一蹦,我老哈腰,一蹦老哈腰,老师就会拍我的后背。 实在没办法了,刘萍就被严格的老师上了所谓的“刑具”。(过场音效) 情景剧场景再现:情景对话加效果 老师:停停停,刘萍,你怎么回事,说了多少回了这腰得挺直了! 刘萍:老师,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总是塌腰! 老师:行了,别说了,再来接着练! 刘萍:嗯,这回我一定注意! 老师:停停停,你看又塌下去了不是,看来不想点主意,你这毛病是改不过来了! (时间穿梭的音效) 刘萍:老师,您这是干嘛呀,为什么给我前后绑上两块木板呀? 老师:为什么?这不是给你扳毛病嘛,我跟你说你要是再塌腰,往前倒前面的木板就会扎到你,往后倒后面的木板也会扎你,这么练,不相信你这塌腰的毛病改不过来!(过场音效) 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让刘萍进步飞快。由于扮相清秀,嗓音甜美、宽厚、明亮,老师们开始侧重教她白派剧目和演唱方法。这正遂她的夙愿。由于她天资聪慧,加上刻苦,很快登台演出了《杜十娘》、《李香莲卖画》和《闯宫》等戏。一年后,她调到小白玉霜担任主演的中国评剧院二团,真是天缘凑巧,这使她得以在深深仰慕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的身边学习和演戏,也有了临时救场,第一次顶替小白玉霜,出演主角的机会。 小白玉霜看了刘萍的演出,感到她的嗓音、气质都很适合演白派剧目,这便鼓舞、激励了刘萍要学好白派的信心。凡小白玉霜排戏、演出,有心的刘萍总在一旁默默观看。从小白玉霜的唱片上,她学会了全部《秦香莲》、《朱痕记》的唱腔。在刘萍的艺术道路上,最幸运的是:小白玉霜为她真传亲授了《灵堂会》;最遗憾的是:当她正要向老师深入学习的时候,老师竟含冤去世。她万没想到,一出《灵堂会》竟是她向老师学习的第一出戏,也是最后一出戏。上世纪70年代末,小白玉霜生前的代表剧目《秦香莲》重现于舞台,一炮打响,连演两百余场,场场爆满,轰动北京城,观众称赞:“小白玉霜——风韵犹存”、“白派有了第三代传人”!这位被观众如此盛赞的新秀,正是小白玉霜的学生——刘萍。 此后,刘萍她又恢复演出了《杜十娘》、《朱痕记》、《闹严府》、《珍珠衫》等白派传统名剧,又主演新创剧目《第二次握手》、《米酒歌》、《成兆才》、《花街》、《姐妹皇后》、《二愣妈》等戏。。1983年,她参与排演了新编评剧《评剧皇后》,这出戏对于她来讲和《秦香莲》一样,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因为在这出戏中她扮演的是评剧白派艺术的创始人白玉霜,为了能够塑造好白玉霜,刘萍可以说是付出很多。 《评剧皇后》大获成功,但对于刘萍来说,也留下了遗憾,这来自于著名导演陈凯歌的父亲,老一辈电影导演陈怀恺。 现在,《评剧皇后》自首演30多年来,获奖无数,已成为中国评剧院的品牌剧目,也成为刘萍的经典代表作。1985年,刘萍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第二届梅花奖,她还举办了《独唱音乐会》专场,1997年在轻喜剧《二愣妈》中饰二愣妈获第五届中国戏曲节中优秀表演奖、上海白玉兰奖。退休后,刘萍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饰大民妈;在《乐家老铺》中饰陈玉珊得到了观众和专家们的好评。同时,她也广收门徒,为白派艺术的发展尽心尽力。面对弟子,她的要求一直没有松懈,甚至细致到唱腔中的一个小拐弯。 2009年,刘萍被评为评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弟子王冠丽、王平、小刘萍等优秀白派传人已经成为当今评剧艺术的中坚力量。 感谢您收听非遗时光之救场救出了评剧白派传承人-访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萍。采访:张世强,播音:郭炜,录音合成:郝冬梅,监制:孟立,出品:北京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