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时光之小面人,大魅力》

《非遗时光之小面人,大魅力》

2017-01-16    19'25''

主播: FM1860038

286 19

介绍:
[11895139527956835.jpg] 对很多人来说,面人是童年不能缺少的记忆,而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郎”的第二代传承人郎志丽来说,面人是她付出一生的心血。 +录音1(做的时候稳准狠,压混)  郎志丽生于1942年,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但现在做起面人仍然信手拈来,她说虽然做的是面人,但是下手可不能面 +录音2(制作的过程录音)  几分钟的时间,一个栩栩如生的面人娃娃就在她手中诞生了。  面人,也叫面塑,民间称为江米人,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甬”和汉朝的“傀儡”。而最早的文字记载则是在南宋《东京梦华录》,文中写到:”寒时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旗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说的就是寒食节前,人们把面捏成燕子形状的面食,来纪念春秋时期的一位忠臣介子推。  慢慢的,集市上出现了专门捏面人的师傅,在他们手中各种人物、动物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尤其是小朋友的关注。郎志丽的父亲郎绍安就是在十二岁的时候无意中走进了面人的世界 [28016f30-0f0a-4ebc-97e7-86edccf07791.jpg] +录音3(父亲的经历)  一边学一边捏,郎绍安慢慢明白了面人的门道儿。那时候光捏面人还养活不了一家子人,他拉过洋车、卖过臭豆腐、卖过烤白薯,做些小买卖来维持生计,而正是这种走街串巷也为他积累了大量的面人素材,越来越多的面人作品被创作了出来 +录音4(看戏捏戏人,捏五行八作)  虽然郎绍安的手艺越来越好,不过捏面人仍然只是他的副业,因为微薄的收入根本维持不了生计。新中国成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郎绍安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也让他的面人从养家糊口的街头手艺终登大雅之堂 [01300000315845123001060144357.jpg] +录音5(中山公园展览,朱德批示,出国表演,媒体报道)  面人郎的称号从此叫开,冰心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面人郎”访问记》,描绘了郎绍安做的一件《打糖锣》,文中写到“一副带篷儿的挑子,上面挂着几只大拇指头大小的风筝;旁边挂着几只黄豆大小的花脸面具,几只绿豆大小的空钟;里面格子上摆着一行一行的半个米粒大小的小白鸭子,框盒里放着小米大小的糖球……”可见“面人郎”的逼真与细腻,犹如工笔画一般。对于冰心的这次访问,郎志丽还记忆犹新 [t01c32852bda5c09337.jpg] +录音6(冰心访问记)  从小耳濡目染,郎志丽对面人情有独钟。1957年,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15岁的郎志丽和父亲一起成为研究所的第一批面塑工艺美术师,也将捏面人变成了自己的正式职业 +录音7(郎志丽的经历,捏的第一个面人)  第一个作品就大获成功,让郎志丽有些飘飘然,这个时候父亲严格的要求让她明白一名合格的手艺人要时刻保持一颗谦和的心 +录音8(做关公的故事,被父亲教训) [20060818100557636.jpg]  郎志丽和父亲还不断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经过反复实验,他们在捏面人的糯米粉和白面中,添加了适量的蜂蜜和甘油等配料,解决了以前在制作面人时经常会遇到的开裂、发霉问题,让作品可以保存数十年。  随着父亲年龄增大,传承“面人郎”的重任渐渐落到了郎志丽身上。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郎志丽的所有心思都扑在面人上,这种全身心的投入让她也创作出了很多从来没有在面人历史上出现过的作品 +录音9(将彩塑工艺用在面人中,出去吃饭吃剩下的鲍鱼壳,在朋友家的葫芦都成为创作的题材) [xin_0220403271608320370537.jpg]  郎志丽做的面人不仅比父亲做的更细致,她还将面人的尺寸进一步压缩。原来父亲在一个核桃中能放下一个面人,她可以放下十八罗汉。不过这与她在一个不到10厘米长的葫芦中,捏了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录音10(一百单八将和百子图的制作故事) [1453818254711860592.jpg]  就这样,郎志丽的名气越来越大,她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杰出代表,出访了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十几个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的面人带到了世界各地。一次出国访问时的偶遇,让郎志丽觉得自己和父亲与面人有着解不开的缘分,也让传承这门手艺的决心更加坚定 +录音11(在夏威夷偶遇25年前父亲在英国表演时的粉丝)  一年前,郎志丽做了白内障手术,即使现在捏不了太小的面人了,但是她还坚持着不断创造新的作品,很多现代题材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加入了新鲜血液 +录音12(白内障,去麦当劳买来史努比学着捏)  2008年,“面人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人,郎志丽除了自己捏,现在的主要工作是让这门技艺有更多的人认识,她比原来更忙了 [getpic_new.php.jpg] +录音13(去学校教学)  如今,郎志丽也收了好几个徒弟,每到上课的时候,她家不大的客厅里就挤满了人,对于未来,老人也有自己的希望 +录音14(希望能有专门的地方教学生让更多的人学会,传承下去)  感谢收听《非遗时光之小面人,大魅力》。采访赵鹏,播音郭炜,录音合成梁和芝。监制孟丽。出品北京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