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哨——北京的声音》

《鸽哨——北京的声音》

2017-02-13    20'27''

主播: FM1860038

1125 10

介绍:
“豆汁油条钟鼓楼,蓝天白云鸽子哨”,在老北京人心里,这描述的就是原汁原味儿的北京城,尤其是那回荡在四合院上空清脆的鸽子哨声,更是成为北京人心中地道的“北京声音”。 那么您了解鸽哨吗?您了解小小鸽哨背后所蕴含着的老北京文化吗?请听《非遗时光》大型采访报道:《鸽哨——北京的声音》,访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鸽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永江。 对于北京鸽哨,来自东城区第二图书馆的副研究员李俊玲女士最有发言权,退休前她就负责非遗工作,对北京鸽哨也是颇有研究。 2、李俊玲谈鸽哨历史 1分09秒 :我就特别喜欢鸽子,喜欢看他们在空中飞翔,而且更喜欢听那个哨音,非常好听。鸽哨又叫鸽玲,它是拴在鸽子尾巴上的一个小东西。鸽哨的历史也是挺长的,但也没人去考证它究竟产生于什么时代。真正有记载的应该是从清朝的时候开始的。那时候,因为旗人喜欢玩鸽子,所以呢,就有专门做鸽哨的人了。而且越做越精致,当年做鸽哨的名家,都要在做好的鸽哨上刻上一个印记,也就是刻上一个字,是自己的字号。北京啊,做鸽哨的名家,清代的时候有四家叫老四家儿,到民国的时候也有四家儿,叫小四家儿。比如说清代的时候,老四家儿里头有一个永字,后来到民国的时候也有一个永字。 李俊玲在采访中提到的“永字”号鸽哨,传到今天已经是第四代了,他就是我们今天节目的主人公,北京市级非物质遗产项目北京鸽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永江。 3、何永江问好 10秒:大家好,我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鸽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永江。 说起鸽哨来,看着有些少言寡语的何永江算是打开了话匣子。在咱们眼里似乎有些普通的鸽哨,要是让他来给您说道说道,那就是说上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4、何永江谈制作鸽哨及鸽哨的分类 1分25秒:这鸽哨做并不难,这里面它牵扯到这个音。现在咱们这音1234567,过去的音宫、商、角、徵、羽就五个音。咱们吹的笛子全是竖切风,鸽子哨是横切风,就照着这一个哨口,到这哨口里一转弯。 问:那它的音调不同是根据什么去调(tiáo)呢? 何永江:口儿。筒粗筒细,筒深筒浅,去调。你要说到这里那说一天也说不完,哈哈哈。只能说是现在我做这个了,我做出来我就能叫他发出什么声儿。还有上这色儿,永字哨子红色黄色,这就是什么,老北京的玩意儿。红墙黄瓦老皇城,这必须得有的。 问:那咱们北京鸽哨它分多少种类呀? 何永江:种类可多了,有筒类、葫芦类、排类、眼儿类,这四种。到我这儿以后又加了一个观赏类。你瞧没有,莲子的、白果的、菱角的、桂圆的、橘子皮的。实际这些东西都带不了,这就是纯玩的。老了,养鸽子养不了了,弄几把哨子搁在盒儿里头,犯了瘾了拿出来看看,回忆回忆我这鸽子带过什么样的哨子,哈哈哈。 何永江做鸽哨对于材料的选择那是相当严格的。什么地方产的芦苇,什么时候摘的葫芦,哪个季节砍的竹子,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5、何永江谈选材 1分04秒:这苇子现在可难找了,找这苇子你得把这苇子搁在手里捏不碎的苇子。这得找到什么地方,还得离水近,还得是盐碱地,它还得肥沃了,因为你没有肥它长不起来,找那点儿苇子太难了。这个葫芦,必须什么时候呢,数伏,伏里头结的葫芦你才能用,它才够结实。还有这竹子,你必须得是冬天砍的竹子,你说我夏天砍的竹子,这竹子筋脉正在往外长的时候,没有劲儿。你冬天长的竹子,它所有筋脉收回来,全收在这根儿这杆儿里了,憋着劲过年开春再长,这个东西你才能砍下来。你瞧这根儿大竹竿长的挺老长的,它长的时候,风摇啊摇啊,摇的底下不圆,椭圆的,你在尖儿上呢筋脉就不好了,就这一根柱子长完了,就这么两三节、三四节,那是圆的,它才能用的。 制作鸽哨除了材料不一般以外,就是这鸽哨的名字也不简单,二筒、七星、二十四响、三头六臂、九星捧月、十八罗汉等等等等,虽然这些名字从字面上看就是根据鸽哨的外形所得,但它的背后却蕴含着很深的老北京文化。 何永江制作的北京鸽哨不但在选材上有着特别严格的规定,就是尺寸上也有统一的标准。在这样的制作工艺下做出来的每一个鸽哨却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而几种不同的鸽哨搭配在一起就能发出美妙的和声了。接下来咱们就来听听鸽哨发出的声音吧。为了录到更加清晰的鸽哨声音,何永江亲自给我们进行了演示。只见他用线把几根羽毛绑紧,再把鸽哨在羽毛上绑牢,然后就在空中甩起来。 7、鸽哨声(二筒) 这是二筒发出的声音。 8、鸽哨声(七星) 这个就是七星发出的声音了。您再听听这鸽哨的和声。 9、鸽哨声音 何永江谈佩戴鸽哨说鸽子飞的时候 26秒:四五级风的时候,别风太大了,风太大了,那哨子就变声了。鸽子飞起来以后,尤其摔盘儿的时候,你听那哨子,哇-吱儿这个声儿下来,完了以后到你房上戛然而止又平飞,那声音就是呜呜和谐的声儿。飞起来再摔盘儿,那疾风暴雨的下来,那个声音。 北京鸽哨制作技艺“永”字门第四代传承人何永江从小在护城河边长大,那些或粗犷或奔放的鸽子哨声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如果说8、9岁开始学习制作鸽子哨是因为“巧”,那么能够一辈子做鸽子哨就是因为“痴”了,他手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茧子,长长短短的疤痕或许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坦言:“做鸽子哨是一件枯燥、孤单的事,但当鸽子哨的声音在空中响起时,那些烦恼与疲惫也就瞬间消散了”。这是他毕生钟爱的事业,同时,他也深切地感到传承这项非遗项目任重道远。回溯历史,从老北京隆福寺鸽哨文化的盛极一时,到永字门几代人历尽万难传承技艺,这老祖宗留下的鸽哨文化和制作手艺传到何永江手上,经过了太多的艰辛与磨难。 要说也真是机缘巧合,师傅的名字叫王永富,本身带一个永字,何永江的名字也带一个永字,而他们传承的也正是永字号鸽哨。 说起北京鸽哨,就一定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已故著名学者、文物鉴赏家王世襄先生。王先生一生酷爱养鸽子,对鸽哨更是情有独钟。他经过认真搜集,把难登大雅之堂的鸽哨作为专门的一种民间收藏来深刻研究,用文字把毕生的心得和见闻记述了下来,创作出了名作《北京鸽哨》。 在跟着师傅学做鸽哨的时候,何永江还有幸经常能见到王世襄先生与师傅等人切磋鸽哨技艺的场景。 当初学艺的时候,何永江在师傅家里看到过两顶师傅相当珍惜的帽子。它们都被仔细的包裹起来挂在了墙上。原来这是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和京剧大师梅兰芳送给他师傅的。而这两顶珍贵的帽子背后还有他师傅当年为他们做鸽哨的故事。 现如今,何永江已过花甲之年,他的儿子、女婿都在跟着他做鸽哨。此外他还收了一个徒弟牧玉燕,外号叫爱鸽小子。儿子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跟父亲学做鸽哨,因为没做好挨父亲打的情景。 儿子也希望在父亲做不动的时候扛起传承北京鸽哨制作技艺这杆大旗,将永字鸽哨传承下去。而徒弟牧玉燕则除了传承好鸽哨制作技艺,还想把咱们北京鸽哨传播到世界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鸽哨。 采访的最后,何永江说出了自己的一个梦想,而且他现在就已经开始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了。 16、 何永江谈梦想 :打算就是七十年大庆的时候,我七十周岁,我做七百把哨子,谁也不用,亲力亲为。在天安门前要响起来,(10鸽哨声音,到采访结束)对世界说我们中国热爱和平的,这是代表和平之声,鸽子代表和平,这是我的一个梦。 感谢您收听非遗时光之《鸽哨——北京的声音》,访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鸽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永江。采访及录音合成:丁立,播音:郭炜,监制:孟立,出品:北京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