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洼里开出的曲艺花——五音大鼓

山洼里开出的曲艺花——五音大鼓

2017-02-24    20'38''

主播: FM1860038

166 5

介绍:
五音大鼓是流传在密云 巨各庄镇 蔡家洼村的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至今,至少在这个村子,它已经传承了一百多年。 出唱段:黄清军演唱《五音大鼓表情怀》:(“曲艺之花竞相花,我唱段五音大鼓表情怀”)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五音大鼓只是一些曲艺志书中的一个词,甚至没有关于它的一个单独的词条。直到1998年,五音大鼓在蔡家洼村的五亩地自然村被重新发现。 李茂生:(五音大鼓就是一人演唱,四人伴奏。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五音大鼓有五种乐器,三弦、四弦、瓦琴、打琴和七寸书鼓。) 1998年,密云县文化馆的干部在选拔民间艺人参加北京市“首届民间艺术大奖赛”时,发现了这个由五位老人合作表演的演出班组,李茂生先生是当时的主唱。 (另外五音大鼓能唱出五种曲牌,我们土话叫韵调,五种曲牌有奉调、四平调、二性板、柳子板,还有一个慢口梅花,分别唱出了喜怒哀乐。) 李茂生演唱《杨八姐游春》 过去,在冬季农闲和春节期间,密云及其附近河北的农村,每逢年节都有搭“灯棚”请艺人说书的习俗。 (过去都说过:“农忙务农,农闲从艺”。过去以它为生,大年初一吃完饺子就走了,正月十五以前和以后价钱不一样。) 在他父亲的时代,说书是家庭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到了李茂生这一代,由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说书主要是他们农闲时的自娱自乐。因此,在1998年之前的几十年中,五音大鼓只是在蔡家洼村五亩地自然村的山洼里偶尔被唱响。 李茂生演唱《杨八姐游春》 2006年,五音大鼓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位老人中年纪最大的齐殿章先生也成为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不过,负责演奏“打琴”的齐老已在2016年去世,他的弟弟,负责拉四胡的齐殿明也因为年事已高,不再参加活动。负责瓦琴伴奏的陈振泉老人也已经去世。当时的五位老人中,现在只有贾云明和李茂生还在坚持活动。好在,新生的力量已经补充进来了,齐殿明先生的大儿子 齐春同 是现在的打琴伴奏。 (打琴琴声) 在1998年的那一场比赛中,五音大鼓艺人们所使用的乐器获得了民间收藏一等奖。从那以后,五音大鼓得到了从媒体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黄清军是2006年新加入的主唱,他为我们介绍了五音大鼓的几件特色伴奏乐器。 黄清军:(原来的打琴是大齐老齐殿章找到皇宫的亲戚,提辖庄李家院,用二斗米换来的,当时换来时就一个光板,啥都没有了,到家用小钢丝加上的弦。也是慢慢摸索) 打琴是五音大鼓很独特的乐器之一,它的外形、定弦和演奏都类似于扬琴,只不过更小些,是1949年齐殿章用粮食在提辖庄的皇亲李连模家换的。五音大鼓五位老人原先用的乐器已经被密云文化馆的博物馆收藏,如今他们使用的是文化馆赠送的复制品。 (瓦琴琴声 ) 五音大鼓所用的瓦琴更是独特,这在其他相近的曲艺种类中是没有的。瓦琴,乍一看,形似一个半米长的小古筝,有十个琴码。只是瓦琴的演奏是左手手持,右手用琴弓拉奏的。瓦琴这种乐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是宫廷乐器,如今已很少见了。五音大鼓使用的瓦琴是已故的陈振泉先生家里祖传的,陈振泉去世后,他的弟弟陈振江加入进来。如今,已经没有乐器厂可以制作瓦琴了,在最早的瓦琴被收藏后,齐殿明老人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又做了两个。 齐殿明:(做了俩,两个瓦琴。好家伙,我做这个费劲透了,第一个我不是木匠,第二个没这家居(工具),第三个没这料。这个弯是一个大枣树,我一对,正好对上。要是现在去集上买可以,那会又没钱,啥也没有,我也不是铁匠,也没东西打眼,打这个眼打到一半。上山洼遛达打京烧木,拿小刀一点点咔嚓。这是什么木呀?这是槐木,还边是桐木,这是大枣木。) 五音大鼓伴奏乐器中的四胡,虽说并不是一件难买的乐器,但在动荡的战争年代,作为农民的他们没什么钱,也是就地取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制了一把。 黄清军(铜的炮弹筒,担子跟轴都是自己扣的。) 原来那把四胡的琴筒,是齐殿章在1948年密云县城解放时,用捡来的炮弹筒做成的。从五音大鼓这些乐器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齐殿章、齐殿明兄弟俩对五音大鼓所投入的感情和付出的心血。而且他们演唱中用来摆放书鼓和打琴的桌子,也是齐殿明在上个世纪70年代特别设计和自制的,可以折叠,有 提手,上面还画有五角星等图案,既美观又方便携带。作为五音大鼓的新生力量,曾经做木匠的黄清军是在齐殿明的一再邀请下加入的。 黄清军(齐老早就让我去,我来不了。因为我耍手艺在外边,好几徒弟,不着家,平谷顺义哪儿都去。后来我眼花了,干不了了,徒弟也让他们自己干了,我才加入。) 五音大鼓一改当年的传承危机,发展到今天,和每位成员的辛勤付出分不开。为了恢复渐渐失传的长篇大书,黄清军曾去潘家园淘古书,再根据自己的记忆重新整理、编创。 黄清军(我加入以后非常舍得投资,我去北京潘家园淘古书去。) (我给大家唱一段《游西湖》。“桃杏花开春意长,不觉红莲满池塘,桂花开放在秋季,一树寒梅又吐香。”) 黄清军 唱五音大鼓 是和他的父亲 黄进生 学的,他们曾经生活在距离五亩地村一公里的平安庄自然村,黄进生常常和五亩地的老人们一起唱。如今,曾经的那些自然村都已不存在了,他们家都搬到了蔡家洼村统一盖的楼房小区里,他们以前生活的吕祖山如今已开发成了公园。 黄清军演唱《游西湖》 老人们现在每天在小区内专门的排练室进行排练,他们性格不同,在聊天时也常常有不同见解。 (“我一部大书会唱三四个月,你会唱没人欣赏,也是白,一场空白。”“您说的也不对,人家单田芳一部书说几个月,人家欣赏的多了。”“你们二位该吃饭吃饭啊”) 但这些不同并不影响他们在表演五音大鼓时的默契与和谐。过去,五音大鼓的演唱主要使用五种曲调,分别是四平调、奉调、二性板、柳子板和慢口梅花。如今,慢口梅花已经失传了,现在老人们演唱时,在一板三眼的慢板段落,交替使用四平调和奉调,主唱打金属板。 黄清军演唱《游西湖》 演唱到了中速、一板一眼的二性板时,主唱改打竹木板。 黄清军演唱《游西湖》 有板无眼的柳子板一般在情节紧张、故事发展到高潮,或者临近煞尾处使用。 (到激情的时候属于贯口,跟说快板书似的,一个字一个字得摆开了,快而不乱。)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先生,曾在他的文章中称五音大鼓为神秘、独特而又珍贵的曲艺品种。五音大鼓的神秘在于它几乎没有史料记载,并早已被淡忘。根据老人们的叙述,密云蔡家洼的五音大鼓是他们的祖父辈、父辈从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的火焰山村学来的,李茂生的父亲李进义的师傅是鼓书艺人齐福田。 (我爸爸的师父姓齐,叫齐福田,在火焰山,他到他们家去,他们说有印象,但我们家都不是那料,所以他们家就失传了。我父亲十五岁就称李先生。) 后来,有学者进行了追溯和调查,兴隆县确实曾有一位名叫齐福田的艺人,他的五音大鼓是从安次、武清一代的子弟班学来的。而安次一带在清末民初也确实有位知名的艺人刘玉昆,他曾成立子弟班唱五音大鼓。 五音大鼓常说的长篇大书有《五女兴唐传》《丝绒记》《回龙传》《杨家将》等,现在黄清军演唱的是《杨家将》中的《杨七郎打擂》。和其他北方曲种相比,密云蔡家洼的五音大鼓是独特的,它不仅有独特的乐器——瓦琴,而且是为数不多的、现存仍将“鼓书”说唱和“鼓曲”演唱 统一于一体的曲艺形式。它也是珍贵的,不仅因为它和北京琴书的前身单琴大鼓有着渊源关系,而且,和很多相近的曲种在一个基本曲调基础上加以板式变化进行演唱不同,五音大鼓有五个曲调。由此可见,如今密云的五音大鼓脱胎于曾经是单琴大鼓前身的那个五音大鼓,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具有独立艺术品格的全新曲种。 黄清军演唱《杨七郎打擂》 感谢您收听非遗时光之《山洼里开出的曲艺花——五音大鼓》,采访张欣、播音杰克唐、录音合成孟孟、监制孟立、出品北京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