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葡萄常”的前世今生

百年“葡萄常”的前世今生

2017-04-06    20'19''

主播: FM1860038

148 9

介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原北京青年艺术剧院创作并演出的话剧《泥人常》火爆京城,但是人们在欣赏之余却发现,在老北京的手艺人甚至是天津的老手艺人当中,并没有泥人常这么一号,当时做泥人的只有泥人张,那这个泥人常又是打哪儿来的呢?在采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葡萄常”料器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常弘女士的时候,我们意外地找到了答案。 1、11 常弘采访 29秒:当年做这个泥人常这个编剧实际上想做的是葡萄常。就因为葡萄常这历史通过听说就是挺传奇的,可是找来找去,葡萄常基本上没有文字资料,特别特别少,后来就找的是泥人张的,泥人张的文字资料很详细,他又舍不得葡萄常这个故事,所以就把这两个合在一起做一个泥人常。艺术形式是泥人,姓还是姓常的。 常弘所说的“葡萄常”究竟是是个什么物件?“葡萄常”的故事又是怎样的传奇?请听《非遗时光》大型采访报道:《百年“葡萄常”的前世今生》。 来到北京花市博物馆的葡萄常展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个巨大的葡萄架,架上挂满了各色的“葡萄”。如果不是事先有所了解,真的不敢相信眼前这些令人馋涎欲滴的葡萄竟然都是玻璃工艺品。对于我们的反应,“葡萄常”第五代传人常燕和东城区第二图书馆的副研究员李俊玲女士早已是见怪不怪了,因为在以往外出展览或者搞活动的现场,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要伸手去亲自感受一下,有的甚至还要亲口尝一尝。 2、34 常燕采访 1分09秒:就有一次电视台来采访,就是因为我们做的这个高度逼真的效果吧,记者想做一个好玩的尝试。就是他们用偷拍的手段,把我们一串葡萄放在超市的真葡萄里边,然后就是到旁边去偷拍。这会儿就来一人,一手就把这串儿拎起来,拎起来那一瞬间,他觉得有点不对劲儿,因为我们这葡萄要比真葡萄轻,因为我们是这个空心的吗!这怎么回事儿呀?正在那儿犹豫的时候,记者冲上去了,说您干嘛选这串葡萄呀?老百姓说,这串儿多好呀!多饱满呀,霜儿挂的那么好,肯定刚从葡萄园摘下来的,是最新鲜的,而且这造型最好特紧实。但是拿出来这是什么情况呀?记者一跟他解释,说这是咱们北京的一个特别有名的手工艺人做的。(顾客)说不可能,说除了分量不一样这比那个真的像多了要新鲜多了。 3、25 李俊玲采访 31秒:我们在蟠桃宫庙会搞活动的时候,当时呢,我跟常弘就商量,撘一个葡萄架吧,咱们装饰一下咱们的展区。当时参观的人也特别多,有一个抱着小孩的,就非要吃这个葡萄,伸手就抓,你想抱着正好能够着,那个棚子也不是很高。真给拽下来一个,攥在手里边,就不撒手,就要吃。哎呦我这害怕,因为它是玻璃做的,别扎着孩子,就赶紧拿过来了。 常弘的妹妹常燕和东城区第二图书馆的副研究员李俊玲讲的这两件事,真算得上是假做真时真亦假。 “葡萄常”,就是以制作工艺品玻璃葡萄而名满天下的手工艺家族的称谓。葡萄常创始人韩其哈日布最初制作的工艺摆件原本是泥陶制品,与玻璃相差很远。慢慢的,他觉得料器看着晶莹剔透,于是开始琢磨做料器的水果。因为喜欢葡萄就做料器葡萄。但是做出来以后发现有些沉,压手,于是又改做玻璃的,就这样,慢慢做出了一些名堂。 一般老北京手工艺家族的称谓,都是由技艺名称加上他的姓氏,例如,厨子舍、 面人郎、泥人张等等,叫起来既上口又简单明了。但是“葡萄常”的创始人叫韩其哈日布,从名字上就能知道他是个蒙古族人,根本就不姓常,那这是怎么回事呢?常弘给我们讲了个故事。 4、03常弘采访 1分57秒:那时候宫里头老佛爷做大寿。因为老佛爷金银珠宝见得太多了,她就不稀罕了。所以民间的一些玩意儿呢,有的她没见过。内务府就投其所好,就到民间去访去了。有人就说他们家的葡萄做的不错。完后内务府就到家找我这高祖韩其哈日布,就说有这么一个机会,老佛爷做寿,你能不能给宫里做架葡萄。后来我这高祖就答应了,说行。带着两个儿子,在那个德和园戏楼的边上搭了一大架葡萄。老佛爷是阴历十月初十的生日,阳历就十一月份了,那个年代没有反季节的,而且那个年代特别冷。老佛爷大寿的时候她爱看戏。就去德和园大戏楼路过看见一架葡萄,晶莹剔透鲜亮的水果呀,这老佛爷可高兴了。说的这个季节了还有这么
上一期: 针灸传扬
下一期: 北京绢人的呵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