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梅 朗读《不要淹死在知识的海洋里》

姚雪梅 朗读《不要淹死在知识的海洋里》

2016-01-19    13'36''

主播: 爱与幸福博客朗读

935 28

介绍:
不要淹死在知识的海洋里 文:爱与幸福指导师 赵巧云 点评:郑委老师 博文类别:爱与幸福知识类 发布时间:2015-04-13 我常常告诫学了很多知识的人,尤其学了很多流派知识的人,“不要淹死在知识的海洋里”,因为知识是用来“习”的,不是单单用来“学”的,当消化知识的速度超过了吸收知识的速度的时候,人就会越来越聪慧,反之,当吸收知识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消化知识的速度,那你获取的知识有可能都会成为你自我成长的巨大阻碍,让你陷入到“真正的无知”和“痛苦迷茫”中: 有些人会不断地获取知识而不去实践,造成逻辑性很强但缺少做人的温度,变得很聪明却远离了智慧; 有些人会自认为“我已经学过很多”比较专业了,往往嘴里和别人说的连自己都做不到,那么他获取的知识成为了其炫耀的工具,往往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没有价值的需求甚至自私的目的; 有些人会因为获取了很多知识而自己做不到,嘴上总是说“道理我都明白就是做不到”,实际上他道理根本就不明白,因为只有做到了才会真正的明白,做不到那就根本不明白,这样的人充其量是“知到”,离“知道”还相差甚远; 还有一些人因为学了很多知识自己的状态并没有明显的提高,总是说“我怎么就是做不到呢?”,'别人都能做到,我是不是很笨呢?',获取知识反而成为加剧自己自卑心理和自我价值感更低的原因,那还不如不学那么多呢? 所以,想通过自我学习和修行,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态更好更幸福从而带动孩子成长、家庭幸福的人来说,一定要做到: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到实践当中去,关注“消化知识”而不是单单关注“获取知识”,当获取知识的速度超过了消化知识的速度,那么可以先暂停获取知识,加快消化知识的速度,这样人才能真正的成长。 知识是用来“习'的,不是单单用来'学”的。 —————————————— 不要淹死在知识的海洋中 文:爱与幸福指导师 赵巧云 前天一篇博文出现在郑委老师的博客中,有不少学员对“链接”产生了兴趣,认为是“链接”产生了这么好的效果,以为“链接”是爱与幸福之外的哪个很有用的工具或知识点。(郑委老师:推荐大家阅读博文《因为爱与幸福理论,我复婚了》其中提到赵巧云运用的“链接”。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16d792d0102vlwi.html?vt=4 ) 今天我来告诉大家“链接”其实就是爱与幸福研修班模式,只是这个词语让大家产生了疑惑而已。大家都知道研修班,是让那些受原生家庭伤害很大的学员,在那个环境中,晒出压抑多年的阴影,排出积淀多年的“宿便”,所以在研修班上郑委老师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故事,说出来,哭出来就轻松了,阴影经不起阳光的照射。我在辅导学员的过程中,对于这类还没有来得及上研修班的学员就帮助她把积怨发泄出来。其实我也不常用,因为在QT沟通中,在网络的两端,无法营造研修班那个磁场,学员的周围没有正能量的家人可以给她及时的拥抱和温暖,前天的那个学员如果能去上研修班,我相信她的阴影曝晒得更加充分、彻底。 我记得郑老师在基础班讲到信念的时候,说“想什么来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特别提醒大家不要去学习到底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怕有人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中。因为很多很多学员不缺学,而差习,学得多,实践少了,反思少了,感悟少了。所以我也建议一旦学习哪套系统,就坚持信到底,做到底。 近期有不少学员在学习非暴力沟通,认为如果我会“说话”了,会“沟通”了,很多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在这股“沟通”热潮中,我的同事也去买了一本,并很快看完了,发现这本书说的简单,可是她仍然不会用。我告诉她:家里不需要沟通,只需要有爱。你心中有爱了,说出来的话,自然是对方想听的,听着舒服的。爱是什么?信任、心赏、悦纳、建议和帮助。你信任孩子的时候,说出来的话自然就充满希望,你心赏孩子的时候,说出来的话都是鼓励,你悦纳孩子的时候,说出来的话自然就充满包容,温暖。非暴力沟通中讲的沟通四步: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观察就是描述对方的具体行为,感受就是自己对这个行为产生的真实感受,需要就是感受的来源和真相,请求就是示弱,就是我想怎么做。这4步不就是郑委老师讲的内观滋长表吗?核心还是爱的能力,因为如果没有爱的能力,“观察”就容易贴标签,比如“我看到你不尊重爸爸”,感受和需要就容易执着于自己,而不是利他心,请求就容易变成要求和包办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