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静朗读《宽严有度原则和放手不撒手原则的具体应用》(李菁京

曾黎静朗读《宽严有度原则和放手不撒手原则的具体应用》(李菁京

2016-09-24    24'17''

主播: 爱与幸福博客朗读

2351 52

介绍:
宽严有度原则和放手不撒手原则的具体应用 143期珠海学员 李菁京 点评:郑委老师 朗读:曾黎静 博文类别:爱与幸福知识类 发布时间:2014-01-07 很多非学员对郑委老师“爱与幸福”理论中“宽严有度原则”和“放手不撒手”这两个原则曲解了,以为宽严有度就是治理孩子,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说到底还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期望来做。放手不撒手原则就是啥都不管了,可是一旦放了以后孩子出现了更糟糕的情况以后就开始怀疑是不是不该放手。而很多学员对这两个原则学了以后也不知道到底该如何用,常犯的误区是放手怎么放,放了以后怎么办?宽严有度到底怎么宽怎么严度在哪里?心里没底。偶然在《与幸福相聚》博客里学习了李菁京写的《一通百通的感觉》,找到了答案。特此向大家推荐这篇博文好好学习学习。(郑委老师:感谢赵巧云向我推荐了李菁京写的这篇文章,我看过后感觉写得非常好,值得我们学员学习和实践,再此,我想强调,为什么很多人学习了宽严有度原则和放手不撒手原则而不能很好的应用,甚至有些学员应用起来还出现了很多问题呢?是因为学员没有把“改变原则”和“一直都心赏,始终都信任”作为这两个原则的前提,改变原则是方向,心赏模式是前提,信任是保障。所以,学习决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学习一定要有系统性的。本末不倒置,终始不错乱,最终才会有个好的学习效果。) 一通百通的感觉 143期珠海学员 李菁京 在国庆研修班时,郝校长讲到我们很多学生不会学习,因为都是在搬砖头而不是先搭框架后装修,这个道理以前听郑委老师讲过很多遍,我还照搬地教育过女儿,但那天再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被“雷劈”了。我发现我以前只是搬砖似的一个一个知识点的记忆,没有静下心来整理和总结郑委老师的整套知识的架构,遇到问题时东想西想,找这个知识点用用,找那个知识点试试,不知道整个的知识之间的关系。(郑委老师:学习需要融会贯通,什么是融会贯通,就是了解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知识点本身,家长的学习和孩子的学习一样,我们要学习知识点,但我们更要总结和实践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纲举而目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我这次为什么会被“雷劈”呢?(郑委老师:学员当中流行“雷劈”喻意“突然间悟到”。)我非常感谢郑老师,感谢郑老师给了我一个任务,让我给指导师和同学们出考题,致使我全面地梳理了一遍郑老师的理论,在郝校长的启发下,我迎来了“突然一天”,我现在的脑海里开始有了知识的框架结构了,我悟到了郑老师理论中的几 个关键原则之间的关系了,我通过不断地实践越来越清楚地明白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只有在脑海里有了整个知识的框架体系,遇到问题才能知道问题是在哪个框架上,用哪一块砖能敲开门。(郑委老师:悟到这一点,真就会有一通百通的感觉,祝贺李菁京。怪不得李菁京的《我的2013——写给天堂母亲的信》感动了无数的人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16d792d0102ed5e.html?vt=4) 我又迎来了被雷劈的时刻,我觉得我理解了郑老师说的话“只要把其中的一条真正理解透,其他的就都理解了”,我好像感觉到马上就会“一通百通”了,真的是像一直在黑洞里摸索着,前面的亮光越来越多,马上就要穿越的感觉。昨晚,在幸福小水滴群的分享中,我迫不及待地把这段时间悟出来的关于宽严有度原则和放手不撒手原则之间的关系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的理解有帮助。 在群里很多新学员学习了宽严有度原则后,回到家马上用到孩子身上,结果发现根本执行不下去或者无效,不知道原因何在。我认为,首先我们没有把使用宽严有度原则的目的和所能达到的作用搞清楚,不了解宽严有度原则在使用中要告诉孩子什么。 我对宽严有度原则和放手不撒手原则如何使用的理解是: 1、宽严有度原则是一个帮助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的工具。我们以前跟孩子说话是没有固定的宽和固定的严,完全凭着当时的心情和情绪,想宽就宽,想严就严,所以,长期下来孩子认为家长说话不算数,家长失去威信,对孩子真正犯错误时家长失去了教育者的威信,最终常常只能用暴利解决问题。所以,说话算数是这个原则帮助我们建立的。(郑委老师:宽严有度原则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尽管它能够解决问题,宽严有度原则是为了让家长学会宽严有度的,宽严有度原则是为了让家长树立起威信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恩情的。) 2、宽严有度原则是一个让我们和孩子明确知道行为的规则和底线的。因为我们长期没有固定的宽和严,加上我们对孩子的德行不加管教,对做事又严格要求,孩子从小就根本没有规则意识,不知道做人的底线和原则,在没有框框的环境下,孩子不会自我管理,也不知道什么行为是不可以做的,只能看爸妈脸色或者猜测爸妈的心思,被罚被骂被打都是很无辜的。我们在打骂孩子的时候,还觉得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不守规矩,但我们反思过没有?我们是否事先告诉过孩子我们制定的原则和违反原则所需承担的后果呢?而且在坚持原则和执行后果的过程中,我们也没有做到“温柔和喜悦”。所以,我认为宽严有度原则的第二个作用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行为的原则和底线以及违反原则所需承担的后果,简单地说就是给孩子事先画好一个框,让孩子在框里充分自由,我们相信、心赏、帮助和建议,耐心地陪伴孩子逐步学会管理自己的行为。 3、宽严有度原则的最终目的是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我们给孩子画框以及我们对原则的坚守和对承诺的坚守,在整个过程中以“一直都信任、始终都心赏”为前提,以“困难时给与帮助、建议时卓有成效”为主线,以“温柔地坚持原则、喜悦地执行后果”为保证,以“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为目的,在整个过程中与孩子的良好信任关系就会慢慢建立起来,关系好了,什么都好说了。(郑委老师:说得太好了!) 4、在使用宽严有度原则中,还要避免一个误区:我们用宽严有度原则不是用来解决孩子的问题的,孩子的黄叶子问题和根的问题是无法用宽严有度原则来根本解决的,也许可以得到缓解。很多家长都希望用宽严有度原则能立竿见影地解决掉孩子的坏毛病、坏习惯,家长们认为上了课后,学到最有效的一招就是这个原则了,回到家和孩子约定ABC有谁不会呢?家长们都在找方法,认为这是一根治百病的救命稻草,以为回去一用就能马上看到结果,但黄叶子问题用“严”是根治不了的。孩子的黄叶子问题是根部出了问题,没有任何招数可以立竿见影地解决,这是不现实的,而且在和孩子约定宽严有度原则的过程中,出现大量的霸王条款,而家长自己不知道,还说是和孩子商量约定的,其实很多孩子知道家长要强行约定了,只好妥协地签下了不平等条约,总比什么也得不到好;年龄小的孩子,我们可能还可以和孩子约定ABC,10岁以上的孩子可能根本都不跟家长约定ABC。在这种不平等条约下,孩子很快就会违反约定,于是家长就坚持原则执行后果,有些家长可能成功地执行了后果但孩子照犯,有些家长是根本都执行不下去,结果是不仅孩子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和孩子的关系还越来越糟糕,背道而驰。 5、宽严有度原则执行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在对待孩子的德行问题必须执行严,而且可以在无约定下执行,比如:违反孝顺、伤害他人等行为,即使无法一次性解决根本问题,也要坚持执行,执行完毕后在使用其他原则从根本上解决,这就是我们说的抓住B线(德行和责任);在对待孩子长期的黄叶子现象,只使用严一般是解决不了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找原因想办法,比如:孩子不写作业、无节制玩电脑等行为。对于黄叶子问题的解决,我们使用宽严有度原则时,建议严的使用要谨慎,应该宽大于严,执行好宽的四项基本原则,尤其是一直都信任、始终都心赏,只有在这两条做到位的前提下,困难时给予帮助,建议时卓有成效才能有效果,因为前两条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孩子感受不到你的爱,你的帮助和建议都将是要求。我们在讲爱的定义和信念的定义中都提到相信孩子,特别是青春期前的孩子的所有的信念都是来源与父母的爱,孩子的努力是因为你爱他,你真爱他,而不是要求他。这就是心里是要求,帮助也是要求,心里是帮助,要求也是帮助。所以,我们在执行宽严有度原则时不要把重点放在“严”,应该放在“宽”上,“严”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宽”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也是考验家长是否有修行和智慧的。 6、如果家长想学习如何使用好宽严有度原则,我建议首先从家长自己开始使用,家长对自己原来的错误行为进行约定ABC,给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和做人原则上约定ABC,作为自我修行的一个工具,让孩子监督执行,这是我们家长修行的一个很好的办法,让孩子看到我们改正错误行为的决心和真正的行动。上行下效,通过我们自己对原则的坚守和对承诺的坚守,孩子也会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这时的孩子才会认为我们的约定是平等的,是大家需要共同遵守的家规,而不是霸王条款了。群上很多妈妈曾经都很智慧地对自己发脾气等恶行进行约定ABC原则,让孩子监督,有的妈妈因为违反规定,曾经一天要做1000个蹲起或者爬十多次楼梯。我们就是孩子的榜样,这也印证了改变永远是自己,要想孩子改,自己先要变。孩子的问题不是用来解决的,是需要我们超越的。 7、如何超越问题,就像在上面讲的,在使用宽严有度原则中遇到孩子的黄叶子问题根治不了,很多家长非常着急地问,那孩子的问题怎么办啊?用什么原则能解决根的问题啊?我认为“放手不撒手”原则是用来解决孩子根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的执行是彻底让孩子建立责任感、价值感和成就感的,当孩子具备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时,孩子的黄叶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执行放手不撒手原则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立竿见影的,同时需要我们用宽严有度原则来帮助我们建立信任关系,帮助孩子自我管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从孩子的问题中找到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不关注结果,只关注过程,等待突然一天的到来。这个过程中,家长们能永远相信孩子会越来越优秀吗?能始终心赏孩子吗?能静下心来坚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