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翔燕 朗读《有个爱“唠叨”的妈妈,我该怎么办?》

樊翔燕 朗读《有个爱“唠叨”的妈妈,我该怎么办?》

2020-03-10    12'24''

主播: 爱与幸福博客朗读

2762 22

介绍:
有个爱“唠叨”的妈妈,我该怎么办? 作者:公众平台编辑组 郑委老师 朗读:樊翔燕 发布时间:2020.3.10 不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 不拿自己的感受欺骗自己 |前言| “不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不拿自己的感受欺骗自己” “看到真相,去行动,意想不到的收获就会悄然而至。” “爱不是索取,是给予,是奉献。所有美好的事物,如理解、尊重、爱、幸福……都不是“要”来的,而是给予而来。” 这是我看到玲霞的分享,想到的爱与幸福理论的三个知识点。曾经看到有读者留言说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父母相处,还列举了父母诸如唠叨、固执等等问题。玲霞的分享就可以为此做个很好的解答。我也相信问这个问题的读者并不是不孝,正是因为特别想孝顺父母,又不知道如何做,才会如此困惑和难受。 我们先来看看玲霞的分享:   |分享| 当书韫老师问我想不想分享的时候,我说“想”!我能如此坚定地回应出自己的心声,是我在个案跟踪中历练出来的勇气。今天晚上,我就勇敢地把自己的行动的和感受分享给大家。 长久以来,我和妈妈的关系亲而不密。我给妈妈买好吃好穿的,脑子里知道孝顺不光是物资上的孝顺,更重要的是孝心,我就是做不到。每次听到她说家长里短地唠叨“这个人怎么了,那个人怎么样……”心情好时,我还能耐心听下去;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会怼回去,或者走开。 妈妈知道我不喜欢听她说话,就和我说得越来越少了。每次给她打电话,也就是问问她“吃饭了吗?吃的什么,忙什么呢?”其他就没有了,不知道说些什么。 这次个案跟踪期间,妈妈正好在我家里住,真是一个好机会。平时,我们都去上班,孩子去上学,她一个人在家里。我一回家,她就会对我说:“孩子看电视了,玩她的手机了,不写作业了……”我内心会说:“你每天都在告孩子的状,就不能说点孩子好的地方,也让我高兴高兴,难道我不会当妈妈吗?” 当我把这个垃圾作业发给老师时,老师就让我开始每天给妈妈唱歌,陪妈妈说话,听妈妈讲她的成长故事。不会唱歌的我,音调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可妈妈听得是那么的认真和陶醉,当我唱《妈妈的吻》结束的时候,我亲了她一下,让她也亲我一下,妈妈狠狠地亲了一口,我们的关系好像有所改善了。 可是关系缓和了,妈妈的唠叨还在,我还是得去面对这个问题。 记得有一天早上,我让孩子赶紧吃饭去学校,我刚说完,妈妈马上就给孩子说:“快点快点,你妈在等你了。”我心中就不高兴了,心想“我催你也催,孩子心里能不烦吗?”当我把这个不满写进作业里,老师让我看到我情绪背后的真相,让我去真实表达,我表达完,妈妈就说:“我知道我啰嗦了,你都说了,我还说,下次我记住,不唠叨了。” 第二天我正在炒菜,妈妈给我说:“你炒好菜,把饭也盛出来吧。”我的情绪就上来了,心想:“我都40岁的人了,还不知道自己怎么做吗?”当天的作业写进去,我有点畏难了,不想表达。我怎么天天和自己老妈过不去呢?我不想去看自己怎么是这样的人,我对自己很否定,也不想去看到妈妈的生命真相,我心里想着:“每天就这样的反复循环,咋办才好?”我向老师求助,老师鼓励我,让我勇敢地去行动,成长就是为自己负责,如果不去行动,那成长干什么呢? 我鼓足勇气,拉着妈妈的手,看到妈妈满头银发,为我们子女操心了一辈子,受苦受累几十年,想到妈妈这么多年如此的不易,现在她来到我家里,身体不好还在给我帮忙,我作为女儿连妈妈说说话唠叨两句都不让,内心都是对妈妈的评判和不满,妈妈活得如此的卑微,我的自我如此的大,我这是什么孝心呢?想到这里,我特别诚心地向妈妈忏悔:“妈妈,我错了,我不该这样对你。”我哭了,妈妈也哭了,我们两个紧紧抱在一起,我感到我和妈妈是如此的贴近,心和心连在了一起。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很自然给她唱歌,陪她说话,我开始能听进妈妈年轻时候的故事了。 更让我惊奇的是:我的妈妈再也没有说过负面的话,她开始学着去心赏孩子,如果忍不住说了孩子,她马上就会意识到自己说得有点多,而我就说:“谁让你是姥姥呢?天生就和外孙亲。”妈妈就会不好意思地笑了。 以前,出门时妈妈总让我多穿衣服,我会感觉她管得真多,觉得自己这么大了,还不知道天冷天热吗?现在,她让我多穿衣服,我就感觉自己好幸福,有妈妈爱着,关心着。并且每次我俩聊天,我就会躺在她身上,她知道我工作累,帮我捶背。 因为疫情期间,我在家里学着做饭,我不会做的菜,就给妈妈打电话。电话里我会亲切地喊她刘老师,每次听到我这么喊她,她就笑起来,然后开心地教我如何做这道菜。我们俩就这么视频聊着,话聊也聊不完。有时候打电话,妈妈就会给我说国内和国际的新闻,许多都是我不知道的,我们聊得好开心啊!【小编心语:充满着欢声笑语,这才是家的样子!】 这一段时间走下来,我发现听话照做很重要,按着老师说的,不要去想,“想”都是逻辑和感受,只有在“做”中才能看到真相,才能跳出原来的思维模式,原来的感受,勇敢地突破自己,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看到了自己和妈妈,也就收获了妈妈的爱和幸福。“不要”妈妈高兴,而是“给予”妈妈高兴,就会发现妈妈的爱一直都在,这份爱是如此的饱满和深沉,能当妈妈的女儿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 |结语| 玲霞是因为看到了自己情绪背后的真相(害怕妈妈的指责,妈妈从小到大的包办,让她没有价值感,现在长大了,妈妈的唠叨就会让她不自觉地反抗,似乎只有反抗才能体现自己长大了,自己是可以的,这是一种索要认可、寻求价值的方式),而玲霞看到自己,放下认为,也就看到了妈妈这个生命的不容易(妈妈的唠叨并不是否定指责,只是担心太多,这些背后是满腔的母爱,更可能“唠叨”是妈妈对抗孤独的方式,当子女都在忙碌自己的事情时,妈妈其实很孤独。) 一个人在自己的感受中,就会关闭自己感受美好的眼睛和耳朵,放下自己的感受去表达,直面真实的自己,也就打开了内心的眼睛和耳朵,看到了未曾看到的风景。正如玲霞所说,妈妈那份深沉的爱一直都在。 西方人最怕的是别人欺骗自己,中国人最怕的是自己欺骗自己,因为中国人最善长的就是用自己的逻辑把自己说服了,被自己的感受骗成功了。 当然,每个人情绪背后的真相都不太一样,需要你真正静下心来慢慢修行自己,原因找不对,就会找成理由。如果你没有把握,可以请专业人士帮助你,这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