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燃心晴】2017.12.16书海泛舟《看见》by微雨

【雅燃心晴】2017.12.16书海泛舟《看见》by微雨

2017-12-16    10'05''

主播: 中南大学湘雅之声2015

28 0

介绍:
侧耳倾听,雅然心情。大家好,我是主播微雨。今天的书海泛舟给大家带来的是柴静的作品《看见》。 打算看这本书,只是因为纪录片里的一句话——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却不想看的自己满是触动。 在这本书中,我看见了世界的残酷, 看见了人性的坚守, 也看见了内心的执着。这本书可以视作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书。她由陈虻介绍,进入央视,从没有学过新闻的新人,经过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成为央视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看见》也是中国社会十年发展的一个备忘录。非典,汶川地震,家庭暴力到华南虎照,药家鑫案中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在书中,她作为讲故事的人,记录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情节,为时代留下独特的注脚。 《看见》中的所有事件,没有刻意选择影响国家、世界的重大事件,也没有选择改写历史的重大人物,而是更多地在写那些曾经带给她震撼、指引她向前、给予她方向的人与事,那些真正触碰过她心灵深处的人与事。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在于,让我看到更多真实发生的事情。人一出生,就决定了我们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我们看起来很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事情,我们自以为很清楚,却不过是通过媒体和舆论来了解,而我们的媒体宣传、评价制度、或者日常聊天,习惯于非黑即白,习惯把一个人塑造为好人,另一个是坏人,实际上这个世上没有百分百的好人和坏人。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人性中既有好的成分也有坏的成分,如果一定要说好人、坏人,只能说此时此该,他是好人的成分多还是坏人的成分多,这一刻是好人,下一时可能就是坏人。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柴静能够成长的原因,很大基础上是因为她一直自我思考,她曾直面自己过于“煽情”或者“太过用力”的采访方式,直面自己初期僵硬的新闻播报,还有内心预设的高于他人道德立场的采访角度,她说:“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她让自己保持理性,避免自己过于理想主义、过于文青感性,有时仍然被采访者感动。虽然她的采访方式,现在仍有争议,但是她开始懂得怎么真正去接触采访者,就是理解与感受:“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我想任何一个职业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所在的,一个记者,或许过度的感性无法使她保持足够的客观理性,但是,一个优秀的记者最基本的 ,不是一个为了追求结果,不断质疑,探求的机器,而是一个完整的人吧。柴静因此而独特。 在双城事件中,第一个服毒女孩苗苗,死亡日期是五月十九号,后面几个服毒的孩子桌上都刻着“519”。心里痛苦的时候该怎么办呢?苗苗表弟的回答是忍气吞声,为什么不跟成年人谈呢?因为不相信他们所说的话,一直到最后,柴静看见,最大的迷,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她从来没想过一个节目会以无解来结尾,一直到她明白真实的世界可能就是如此。 看见的是故事,书写的却是人性。柴静的记叙方式平淡、冷静、真实、直接!这个世界的善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它。我们身处同一个社会,却能看见不同的世界。 有人在柴静的博客下留言,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我想每个采访都是柴静探寻路上的一个脚印,不断反复,在自己的人生上取得平衡,也给舆论的天平带来平衡。我们的生活,亦是如此。 我们行走过相缭山川,行走过千里莽原,行走过无边落日,行走过燕落平沙。在沿途中,我们不断看见变换的风景,看见真实的世界,直到最终才能看见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