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奢靡之害

11 奢靡之害

2017-11-20    38'21''

主播: 品读群书治要

142 14

介绍:
在《群书治要.汉书》中记载,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在这里呢,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说自周成王、周康王的盛世以来,我们知道成康盛世是“刑措四十年而不用”。就是这个刑罚搁置了四十年都没有使用,“囹圄空虚”,囹圄就是监狱的意思,监狱里没有犯人,他达到了这样的治理效果。那么从成康盛世到当时的汉代,将近有1000年了,想使国家得到治理的人大有人在。哪一个领导者不希望国家得到治理,社会和谐呢?但是事实上,这个太平盛世却没有再出现,那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下面呢就给我们回答了: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就是因为废弃了治国的常理、常发。这个法度呢,在古人所讲的呢是指恒昌不变的礼法。这种恒昌不变的礼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那也就是说不再讲“仁、义、礼、智、信”了,也不再讲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了。也不再讲“八德”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也不讲“四维”了,礼义廉耻。那把这些治国的常理、常法都废弃了,而凭着自己的私心,自己的喜好来治理国家。奢侈盛行而仁义被废弃了。 因为人的私欲升起来,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必然会过上奢侈浪费的生活。而一旦一个人奢侈浪费了,他就会不惜盘剥人民的血汗。也不可能对百姓有仁爱之心。所以“奢侈行而仁义废”这就是国家不能够再回复到太平盛世的重要原因。 那这句话呢,我们可以用历史上的一些经验来证明。比如说我们历史上呢,曾经出现过很多的盛世,而这些盛世的出现,无一例外的都是因为皇帝他有这种认识,所以能够厉行节俭,反对奢靡。这就是《老子》上所说的“我无欲而民自朴”。特别是作为领导者的、在位者的最高的天子,他没有过多的欲求,那么民风就自然而然地会归于淳朴。 那我们看唐太宗能够创建贞观盛世,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在《贞观政要·论俭约》中记载,唐太宗呢,在贞观元年的时候,对侍臣说:自古以来,帝王凡是要大兴土木,都必须要顺应民心,从前大禹凿九山,通九江,耗费的人力巨大,但是呢老百姓却没有人抱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所作所为是民心所向,反映了百姓的意愿。 但是秦始皇营建宫室的时候,人们都反对,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他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违背了民心的原因。朕现在想建造一座宫殿,材木都已经准备好了,但是想想秦始皇的教训,就决定不再兴建了。古人曾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情而损害了有益的事情。见不到引起贪心的东西,心就不会被扰乱,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如果人见到那些诱人之物,他的心就容易被污染。比如说看到那些精雕细镂的器物,珠宝玉器、服装玩物等等,如果纵情享受,那灭亡的日子就立刻会到来。所以太宗要求,字王公以下,凡是宅第、车服、婚丧嫁娶等等,如果用度超过了规定而过于奢华,都要怎么样呢,都要一律禁止。那么从此以后二十多年,社会风俗崇尚简朴,衣服没有锦绣,那么国家也出现了物质富饶的局面。没有出现百姓挨饿受冻的情况。 到了贞观二年的时候,又有公卿上奏皇帝说:依照《礼》,夏季最后一个月,可以居住在建在高台上的楼榭,现在暑天还没有退,秋季的连绵大雨刚刚开始,皇宫低下潮湿。所以请陛下营建一座楼阁来居住。那么太宗怎么回答的呢,太宗说:朕是有气力衰竭的毛病,不适宜居住在低下潮湿的地方,但是如果同意了你们的请求,浪费实在是太多太多。从前汉文帝想建一座露台,但是想想呢,要花费相对于十户百姓的费用,他就放弃了这个念头。而朕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耗费的财物却要超过他,难道这是作为民之父母的国君之道吗?所以尽管公卿再三上书奏请此事,但是唐太宗终究都没有答应。那么由此可见呢,太宗皇帝呢,他通过学习《群书治要》,确实把《群书治要》的历史教训来应用到治国理政之中,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能损害百姓的利益,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样呢才创下了“贞观盛世”。 那我们知道现在全国上下也都在反对奢靡之风,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对于奢靡之害有深刻的认识。比如说在《礼记》上呢就有这样一句话: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意思是说,如果这个国家奢侈之风盛行,就要教导人们崇尚节俭,要示之以“俭”,那相反如果这个国家太过俭朴了,就要示之以“礼”,也就是说要让大家都懂得礼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分的节俭也是不符合礼的。特别是当客人外宾来访的时候,我们平时自己可以用的很节俭,但是招待客人就要符合礼的规定。如果太过节俭呢,也可以会让人家不舒服。太过节俭呢也是会有失礼之处。所以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那么这里面强调呢,礼的本质是表示恭敬,与其搞得太奢华太浪费宁愿节俭。那么这些呢,都是告诉我们节俭是礼的根本。什么事情都要适度。 为什么不能够过分地攀比,过着奢靡浪费的生活呢?古人说:暴殄天物,则必招天谴;好蠹民财,则必招民怨;纵欲败度,殃祸立至; 所以我们现在呢,虽然是搞市场经济,有很多人先富起来了。但是先富起来,但是没有学习礼仪,不知道拿钱去救济百姓,把这个钱呢,用在了奢侈浪费之上,买名牌衣服、名牌轿车、名牌配饰、名牌的化妆品、名牌的手提包,都不知道这个钱该用在哪里好了。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富不过三代,甚至是富不过当代。 那我们读了《群书治要》的人呢,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一些人在有钱有势之后,他依然过着很简朴的生活。自己很简朴,但是拿着钱去兴办教育,去救济贫穷的人。比如说我们早年下南洋的那些华人,他们自己辛辛苦苦创业起家,挣了钱事业有成之后呢,仍然保持着勤俭的作风,但是对于祖国的建设却慷慨解囊。特别是对于建设学校,能够资助贫穷的孩子上学呀,他们毫不吝啬,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明礼,他们受过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知道奢侈既对自身不好,给自己招来灾祸,给儿孙带来灾祸,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在《管子》中说:奢靡之害它呢确实很严重,以前的圣君他制造车船,都是为了方便百姓办事而已,而今天君主制造车船就不同以往了。车船的完备坚固轻巧便利全都具备了。却仍然要向百姓横征暴敛。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要用彩色的刺绣装饰车辆,用精雕细刻来装饰舟船,结果怎么样呢?结果这个女子放弃了纺织去学习刺绣,男子放弃了耕种去学习雕刻。所以百姓受冻挨饿。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去作奸犯科。所以违法乱纪的事就越来越多,刑罚就越来越苛刻,刑罚越来越苛刻,国家就会动乱。 在这里是给我们讲了古代制造车船的奢侈。但是我们细细想来和我们现代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们现代用的是汽车,但是这个汽车的奢侈程度也是越来越厉害,结果怎么样呢?导致了石油浪费造成了大气的污染。但是人们还在纷纷地追求奢侈。那么《管子》还进一步分析说:当一个国家有了奢侈浪费的风气时,他的花费就会非常多,“则用费”,那么“用费”结果是什么呢?“用费则民贫”,那么“民贫”则“奸智生”。一些人已经习惯于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了,因为由奢返俭难,一旦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养成,这个没有钱花的时候就会很难受,那怎么办呢?他就会产生奸诈的念头。所以“奸智生”则“邪巧作”。那么“邪巧”的做法也就出来了。那么由此可见呢?这个“奸邪之所生”什么原因呢?生于不足。那么这个告诉我们,人们之所以会作奸犯科,就是原因他们也希望过上一种奢侈浪费的生活。但是自己的财富又不够多,结果怎么样呢?结果他们就会去作奸犯科。“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奸邪的行为之所以产生,都是因为有人匮乏不足,而匮乏不足产生的原因呢,就是因为有些人过上了奢靡浪费的生活。所以要从根本上杜绝奸邪欺诈的行为,就要从提倡节俭,遏制奢靡之风开始,这是国家和每一个家庭的当务之急。 那么要如何杜绝奢靡之风呢?这个在《群书治要·后汉书》上也有阐述。在《后汉书》中说: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今上无去奢之俭,下有纵欲之敝。意思是说,在上者对在下者的影响,就像风能够把草吹倒一样,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现在在上位者不去奢从俭,在下位者必然会有纵欲之敝。像我们看到政府办公大楼是越盖越奢华,那么老百姓也会起而效仿。他外出打工回到家里,把自己家的房屋也是越盖越高,而且还互相攀比。你们家呢盖了两层楼,我们家就得盖三层楼,不能够比别人低。那么这样的攀比之风就兴起来了。而在城市,房子的装修越来越奢侈,越来越浪费。其实这都是没有文化的表现。但是遗憾的是现在没有文化的人比有文化的人多,所以就成了一股风气。 所以你看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群书治要》呢?学习《群书治要》呢可以使人们建立一种共同的荣辱观和道德观。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是以建造豪华的奢侈的办公大楼为荣,还是以勤俭节约为荣。大家读了《群书治要》之后,就会达成了一致。所以我们看《群书治要》呢,它里面没有太多具体的政策、制度、方法。它讲的就是道理。如果人人都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达成共识,自然而然的知道该怎么做了。
上一期: 1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下一期: 12 谦德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