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连接世界的记忆之感念父恩 传承家风

一封家书·连接世界的记忆之感念父恩 传承家风

2018-05-29    14'44''

主播: FM57519734

306 3

介绍:
羊城晚报特稿 记者 谭铮 李钢 吴大海(实习生)澄海人张美生30年前在潮汕地区的乡下收集旧纸币的时候,无意中被卖货人手中那一摞摞贴着花花绿绿邮票的“废纸”所吸引,机缘巧合之下,他用相当于半卖半送的价格收购了这批“废纸”。这些当时在老乡严重准备当废纸卖的东西,就是“侨批”。张美生万万没想到,这一次的机缘巧合,开启了他的侨批收藏之路。 在张美生收藏的近6万封侨批中,有一封近3000字的侨批。这封侨批寄于1946年11月,信笺长达1米,书信内容涉及子女教育、人情世故、社会关衔、国际形势等。尤其是对祖国复兴热切期盼的游子深情跃然纸上。如今这封侨批也放在汕头侨批文物馆展出。 张美生谈起自己有时候在家中阅读侨批的时候,他说:“感觉就像一个老华侨,坐在我的对面,和我聊着他在海外的生活。”那些辛酸的过往,有时让他读着读着不禁落下泪来。 与张美生把侨批作为收藏爱好不同的是,在汕头有一位叫做谢昭壁的老先生,在2017年经他儿子谢龙波提议,他把家中留存的与父亲往来的368封侨批全数捐献给汕头侨批文物馆。 谢昭壁先生一家,从其祖父谢逢记开始,就“过番”,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下南洋”谋生。谢家一家三代13位亲人相继出海,侨批往来跨越百年。他家的侨批不仅镌刻了一个家族的百年记忆,也见证了华侨奋力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风云。 在潮汕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批一封,银二元 叫妻刻苦勿愁烦,仔儿着支持,教伊勿赌钱,田园着缴种,猪仔哩着饲,待到赚有猛猛归家来团圆。”就像这首民谣里说的一样,100多年前,谢昭壁的祖父谢逢记去南洋寻找在新加坡的二弟三弟,并留在当地谋生,留下妻儿和妹妹在老家。谢昭壁说,后来他才知道,祖父谢逢记初到南洋,日子过得艰辛,什么活都干,有苦自己咽,也没有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去信。祖母池顺容很担心,不会写字的她,在同乡处得知丈夫的消息,就把当时潮汕歌册中的字剪出来贴成心,托同乡捎去南洋。时隔十多年,祖父母才再次联系上。也就是这封用歌册拼成的家书,开启了谢家近半个世纪的两地书。 谢家,是潮汕当地典型的依靠侨批款生活的家庭。但他们一家勤勤恳恳,辛勤工作,除了靠侨批款生活外,谢昭壁成年后也在镇上找到了工作,成为了当时镇上一家电影院的经理。侨批款让谢家的生活十分富足,但1974年到1975年间,在新加坡开干果店的谢昭壁的父亲谢南清寄来的一封侨批却让谢昭壁一家有了危机感。用谢昭壁二儿子谢龙波的话来说就是,这封信所带来的危机感扭转了他们一家的命运。 谢龙波说,侨批给他们家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经济资助,更多的是在侨批中,他们看到了父辈、祖辈的言传身教,如何勤奋工作、如何孝敬长辈、如何关怀晚辈,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如何去奉献社会。这些包括的家风,对于他们谢家来说,是源自侨批而又超越侨批的宝贵精神财富。 欲知故事详情,请点击文中音频,我们与您一同分享侨批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