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第六(6.16-6.30)

《论语》雍也篇第六(6.16-6.30)

2020-12-04    04'00''

主播: 依澜🍁

228 1

介绍:
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译文: 孔子说:“假使没有祝鮀的口才,而只有宋朝的美貌,在当今的社会怕是避免不了祸害了。 ”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 孔子说:“谁能走出屋子不从房门经过呢?为什么没人从我这条路走呢?”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未免浮华。文采和质朴配合得当,这才算是君子。”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得以生存,是因为他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由于他侥幸地避免了祸患。”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 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 樊迟问怎么样才算聪明。孔子道:“把心力放在使人民走向道义上,严肃地对待鬼神却远离他,这样可以算是聪明了。” 又问怎么样才叫有仁德。孔子道:“有仁德的人先抢艰难劳苦的事做,到了收获时又退居后面,这样做可以算是有仁德了。” 6.23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的政治和教育)一变革,就会达到鲁国的程度了;鲁国(的政治和教育)一变革,便进而符合仁义的大道了。”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这怎么是觚啊?这怎么是觚啊?”(觚是一种盛酒的器皿,有棱角。但后来改成了圆形,没有了棱角。这章是孔子对名实不符的社会现状的感叹。)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 宰我问道:“一个有仁德的人,加入告诉他:‘有仁德的人掉到井里了’,他会跟着跳到井里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叫他远远地走开,却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骗他,却不可以愚弄他。”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文: 孔子去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道:“如果我做了不合礼仪的事,天会厌弃我的!天会厌弃我的!”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 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可算是最高的了,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问:“假如有这么一个人,他能广泛地给百姓施与恩惠,又能周济民众,这个人怎么样呢?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啊!一定是圣人啊!就是尧舜恐怕都难以做到呢!仁是什么呢?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事事畅达,也使别人事事畅达。凡事能够以自身作比、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施仁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