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故乡的眷恋》崇州9镇

《隆兴,故乡的眷恋》崇州9镇

2021-06-01    16'42''

主播: 南萱

261 1

介绍:
《隆兴,故乡的眷恋》 文/华强 故乡是无价的,就像乡愁无价。故乡不仅仅是一方土地,它也是一份牵挂,一种极致的美学;故乡不是算术,算不出游子出走与回归之间的距离,它是一道无解的方程式。我喜欢崇州,因为那片天空里飘着故乡的云,因为那片夜空里闪烁着无数为乡亲点灯的星星。每当我仰望星空,那些眨呀眨的精灵们便悄然点亮我的诗和远方。 隆兴镇,曾为晋康郡治、西魏融县治,因镇场上有隆兴寺而得名。我对隆兴的一贯钟情,是因为那片土地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文明,乡土乡村乡镇,味道十足;农民农村农业,根魂犹在。千百年来,作为崇州主要的优质粮食产区,隆兴主产水稻、小麦、大麦,除隆兴大米外,酿酒也是隆兴的传统品牌。这里四季稻花米香、瓜果满架、时蔬满园、酒香馥郁。隆兴,就是这样一个留住传统农耕文化,呈现现代文明朝气、与时俱进的小镇。 隆兴集贤乡,源于境内有集贤寺而得名。清代和民国时期,集贤因家家是作坊、户户飘酒香成为“佳酿之乡”。早在清光绪十二年,百年姚氏家族开始筑池酿酒。姚氏烧坊,繁衍生息,将南宋时期流传下来的酿酒技术发扬光大。姚林酒,因井水甘洌,工艺独特,大师云集,酿技特佳,酒味芳香浓郁,入口纯厚润和。民谣称:“姚林酒,家家有,大堂衙门通官府”。崇州名酒崇阳大曲源自姚林老窖池酿造。“千年窖池万年糟,酒好全凭窖池老”,清代老窖池距今已有130余年。它是川西坝子上现存的古老的窖池群,见证了川西璀璨的酿酒历史。如今“崇阳大曲”已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崇阳酒”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据百姓所传,“崇阳大曲”取名于迄今已有1670年的崇阳古镇。崇阳古镇或因崇拜太阳而得名。从金沙文化中太阳神鸟图腾崇拜,可以想像远古人对太阳和迎着太阳飞去的神鸟的崇拜。其实,崇阳古镇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仅30公里之遥。 “自古蜀州多美酒”。崇州酿酒历史悠久,素有“中国传统白酒原酒基地”之美誉。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任蜀州(今崇州)通判时,在 “似闲有俸钱,似士无簿书”的闲宦生活之余学习酿制技艺,并以中草药入曲成酒,以增加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之效。“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这是陆游在诗中对当年蜀州白酒的描述。陆游两任蜀州通判,诗词百首,大多浸泡酒味而生。他曾赋诗盛赞当时的蜀州美酒“金樽翠杓溢芳醇,琵琶箜篌似怪珍”;也曾借酒浇愁,吟了许多酒诗,如《秋日怀东湖》中“病思羁怀惟付酒,西风落日更催诗”;《对酒歌》中“酒虽美,不能使悲者乐......半酣耿耿不自得,清啸长歌裂金石”。纵观陆游一生,用他的诗佐证,当是“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 集贤,除“佳酿酒乡”的名气外,还有一张叫得响的名片——凡朴生活。凡朴生活是一个以生态可持续、健康环保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是一个集自然资源、生态习性、创新创意为一体的多元化生活空间。从成温邛高速崇州西站下高速,十万亩青翠稻田便映入眼帘,稻乡旅游环线蜿蜒其间。往集贤方向走,很快就能找到“网红打卡地——凡朴生活村”。这里有从童话故事里走出来的树屋、木屋别墅,还有长在树林里的图书馆、谷仓酒馆;在这里,可以亲自种下辣椒、时令蔬菜,还能亲手烤制香喷喷的披萨。若换上装扮,便能在“溪绕竹间流”的35户林盘人家选景拍照。这里既能看农村、农业,赏乡村、乡土,又能感受生态、健康,陶冶艺术情操。这里土布乡情、草木植染,竹编香韵、匠心匠魂,木工制作、植物拼贴,手磨豆浆、自主调酒,可谓“凡朴生活、返璞归真”。凡朴生活,向世人展示了乡村振兴的潮流与趋势。 隆兴桤泉乡,因为桤木、泉水两条河流穿境而过,因此得名。桤木河和桤泉乡是崇州生态民俗中“蜀州桤荫”的见证,河两岸是一道望不到头的桤萌风景线。这个古朴的地方在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建立了10万亩高产优质粮食基地。如今的桤泉,田野播种的不仅是稻禾,更是希望。“农科桤泉·大美田园”,这里已成为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的好去处。天府怡养中心、余花龙门民俗旅游公园、葡萄荷花主题乐园、川西林盘酒店群落等度假休闲中心,这里复活了唐代诗人杜甫“饱闻桤木终年大,与致溪边十亩荫”之景,再现了宋代诗人范成大“桤胜芋垅意中行,浩荡春风不计程”的风光。今日之稻乡环线游,俨然已成为人们亲近自然、热爱乡土,返璞归真的休闲观光热线。 “东边日出西边雨,闻鸡农耕隆事兴”。隆兴,既是大米之乡又是佳酿酒乡。今天的隆兴因开放包容,发展成了一个移民之镇,藏羌文化有了新的传承,但它仍然保留着农耕文明的乡土气息。稻香四溢的田野,瓜果蔬菜富庶,为农家美食、特色美食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态原料。老百姓依旧喜欢在自己家里,做一顿农家饭菜、吃一碗大米白饭、喝一杯崇阳小酒。每当遇到兴隆喜事,乡亲们便聚到老幺饭店、民宿农家乐,大口吃肉,开心喝酒!陆游诗“少狂欺酒气吐虹,一笑未了千觞空”一直为隆兴人吟诵。不论何时,抬头仰望故乡的天空,仿佛都能看到奶奶为我安放摇篮的地方,到了暮年,那里也许还是我回看夕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