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敦煌彰显魅力

数字敦煌彰显魅力

2016-06-27    10'40''

主播: FM786316

25 1

介绍:
主持人甲:在刚刚落幕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我省数字敦煌成果登上展台,敦煌石窟、彩塑、壁画终于撩开神秘的面纱,与观众近距离接触,让众多的参观者无需跋涉千里就能一睹风采。 主持人乙:在短短的几天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纷至沓来,赞誉无数,他们为这一科技与文化高度融合的杰作拍手叫好,也为敦煌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频频点赞。今天的今日观察请听:《数字敦煌彰显魅力》采访记者魏晓林。 (录音 :数字敦煌彰显魅力 时长:9分54秒) 敦煌石窟壁画,深处大漠深处极为璀璨的艺术瑰宝,今天正依托数字技术在国家展台耀眼登场。6月1号到7号,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主题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在北京展览馆拉开帷幕,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凝练亮点、突出重点,分设十个展区展示“十二五”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辉煌成就,我省数字敦煌成果荣登展台,这也是我省在此次科技创新成就展中展出的唯一一项“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引起了来自全球四面八方参观者的浓厚兴趣。“游客甲:敦煌我没去过,当然感兴趣了,敦煌文化是代表中国文化很厚实的一部分,可惜已经被盗走了很多东西,我关注的是:第一他们本身处理的怎样?第二是能不能把其他很多看不到的东西包含在里面;第三就是作为一个普通游客我去了能不能看到一些其他的东西,和网上的一样不一样。游客乙:至少有一种想去敦煌的冲动,想到实地再去看看。游客丙:因为我孩子比较感兴趣,带她来了解了解,让她看一下,因为平时在给孩子讲地图时会讲到敦煌,也会讲到莫高窟,她还是挺向往的,看这个比我给她描述就形象多了。游客丁:我觉得这种展示也是第一次吧,同时还是3D打印的,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发扬光大,这个应该弘扬,应该把这个东西慢慢推到前台。” 为了永久保存敦煌石窟壁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敦煌石窟保护引进数字化技术,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研究,形成一种适合敦煌石窟壁画数字化的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更好地保存石窟类文化遗产,在保护、研究和弘扬的应用领域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二五”期间,敦煌研究院不断完善壁画数字化方法,深入研究狭小空间、烟熏和反光壁画、曲率较大的壁画、立体与平面混合的壁画等特殊情况下的数据采集,并且不断提高采集精度,集成色彩管理系统,控制壁画拼接形变、大型壁画图像处理、大容量数据无差错传输、超大容量图像快速浏览等关键技术,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项实际问题,建立一套石窟壁画数字化工作流程规范,培养了一批石窟壁画数字化专业人才,确保石窟壁画数字化工作的持久性和延续性,形成了一整套适合石窟壁画数字化的技术和方法,推动了不可移动文物石窟壁画数字化保护的科技进步。这次在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的平台上,数字敦煌荣登榜台,通过多样化的展示与传播手段,加深了观众对敦煌艺术的了解与热爱,激发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化行业动态的关注和思考。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展陈设计负责人丁晓宏介绍说,数字敦煌走向展台,就是要让传统的文化遗产更便捷、快速地走进普通现代化生活中,通过历史文化资源的转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丰富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次数字敦煌参加‘十二五’科技成果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复制洞窟,这是数字化图像的一个成果,就是用数字采集的图像来高保真复制洞窟模型,比传统的展示方式效果更好,更接近洞窟原型;另一个是3D全息技术展示,展示的主要是彩塑,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看到360度彩塑的细节,包括色彩;另外,我们利用数字成果又做了3D打印的彩塑,这个彩塑已经能复制形态,结构是很完整的;还有一块是特殊材质的打印,利用高清的数字图像把它打印在泥皮上,已经很接近壁画;还有一个就是利用数字化的成果做了一些文创成品,包括一些画册、玩具、图册书,今年我们刚上线一本一带一路话敦煌图册书,利用数字化成果,能把莫高窟这个不可移动文物让它走出莫高窟,在全国各地甚至到国外展示它,让老百姓不用跑几千公里到莫高窟去看这些艺术精品,这个全息技术是第一次展示。” 数字敦煌成果是我省“十二五”期间科技进步代表之一,是一项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现实的敦煌保护虚拟工程,使敦煌瑰宝数字化,实现敦煌壁画的技术“穿越”。成果集中体现在利用3D打印技术和高保真技术,1:1复制洞窟,逼真再现敦煌石窟的三维结构及其内容。采用全景漫游形式制作莫高窟漫游节目,为观众提供互动平台。高保真壁画复制品将传统艺术精品原汁原味地“搬出”莫高窟、走出大漠戈壁,让观众借创新之手揭开敦煌文化神秘“面纱”,从而更直观、清晰的欣赏壁画精髓,也让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目前数字敦煌已形成了一整套石窟窟壁画数字化的技术、方法和标准,推动了不可移动文物石窟壁画数字化保护的科技进步。数字展台展现了莫高窟第254窟北魏时期洞窟剖面模型,第332窟、45窟初唐、盛唐时期彩塑3D打印技术高保真复制技术,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在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台上,第一次将3D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敦煌3D全息展示平台,让影像、彩塑和壁画栩栩如生。上海颢汉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设计部主管王文介绍说:“我们和敦煌研究院一起合作了将近5、6年时间,对敦煌石窟壁画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我们亲自参与文物保护重建,以及饰品渲染制作,3D打印技术的整个过程都比较了解,这一块3D全息展示是第一次跟文博相结合的动态的数字展示,比较新颖、生动、形象,因为是高清视频,可以深入看到它的一些细节、纹理的变化,好比在洞窟里亲身体验一样。” 上海颢汉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设计部技术员徐祖军:“刚开始去洞窟中把数据采集下来,然后泥像建模,做成这种三维立体模型,通过这种3D全息的展示技术,高精度地去还原敦煌彩塑,就好像是人到跟前去看的一样,现场采集完了之后可以放大从各个角度让你去看敦煌彩塑。记者:以后还有没有更新的技术来展示敦煌文化呢?我觉得以后应该会有,如果大家真的去重视敦煌文化,包括我们的传统文化,各种各样新的展示平台都会加入进去,都会融合在一起。” 创新,让世界人民领略着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体味到石窟壁画的历史和文化。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展陈设计负责人丁晓宏介绍说,数字化技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适合石窟壁画数字化工作流程规范和工程实践经验,不仅完成了莫高窟部分洞窟的数字化档案资料,而且为新疆、河北、西藏、山东等相关文化遗产地建立数字档案提供了技术支撑,也可应用在国内其他石窟寺壁画、墓葬壁画、馆藏壁画、字画等数字档案的建设,使文化遗产永久保存成为可能。“第一步是为了保护,数字化存档,让频临损坏的、或者是已经损坏的敦煌壁画的艺术精品先保存下来存档,然后下一步我们要利用它去做展示、做研究,最初衷的目的还是以保护为主。30个洞窟5月1号全球上线,不光是中国观众,全世界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欣赏高清的壁画,在网络上已经能看到很高清的壁画,比实际洞窟还要清楚,展示可以很快捷地走向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在谈到如何进一步推进数字敦煌,加深敦煌石窟壁画的保护研究的内涵,使这一人类的瑰宝更加绚烂夺目时,丁晓宏充满信心:“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做到现在,数字化成果得到展示也使我们很有成就感。下一步,我们要针对3D的重建和虚拟修复还要继续深入研究,再承担一些工程和课题,然后再继续研究数字化的保护,这是我们以后的发展方向。” 敦煌艺术不光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让敦煌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敦煌。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敦煌研究院会更加利用好文化和高科技融合的手段,保护好这一人类艺术瑰宝,使敦煌艺术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