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讲解152——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三字经讲解152——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2016-08-24    37'30''

主播: ww_echo

585 14

介绍:
正音第152讲摘要:请关注正音公众号,获得更多学习信息 2016年8月24日星期三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实字的小篆,上面是宝盖,代表房屋,下面是贯,代表货物,整个房间里充满了huwu,财物粮食充实富有,另外,这是个入声字。①说文,实,富也。《小尔雅》:实,满也,塞也。《墨子经上》:实,荣也。《孟子·梁惠王下》:“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汉·贾谊《论积贮疏》中,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几个例子都是本义。②后来引申为:真实;诚实。《广雅》:“实,诚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③后来又引申为:实际,事实。《资治通鉴》:“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④真正地;确实;实在。《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三字经用的是引申义,真实。 小篆是左右结构,左边是金,右边是录,到了楷体没有了金字旁,只剩右边的录。汉字演变中这种情况很常见,为了细分意思经常会加偏旁。①錄,原意是绿色金属。《说文》:“录,金色也。”②录原来有金字旁,与记录文字的载体有关。最初的书写载体会用竹子,拿着金属来刻字。所以录又指记载言行事物的册籍,汗牛充栋中的书指的不是现代的芯片或者书,而是以前用竹子刻录成的书。刻录技术的演变,从甲骨到金属,到竹子,到纸质印刷到今天在磁带光碟光刻,到芯片,例如手机芯片。刻录技术的媒介发生了重大演变,但原理不变,都是把信息记载在某种媒介上。最初在造字时期,是将文字刻录在金属媒介上。《广雅·释诂三》:“录,记之具也。”具,工具。③现在说的“言行录、名人录”,王阳明的传习录来自论语传不习乎,王阳明在传习过程中整理下来成为录。④记载 《公羊传·隐公十年》:“《春秋》录内而略外。”⑤采录,我们中华吟诵一个重要的工程就是对老先生进行采录。我们在佛山举办的陶老的讲座,就是我们在采录过程中发现的非常难得的老先生,陶老中国的学问非常通透,四书佛经蒙学。笔录,录口供,签名,按手印。小篆为了使意思细分,加了偏旁部首。到了楷书为例使笔画简化就删去偏旁部首。录是个古老的字。三字经中“读史者考实录”,强调我们读历史需要考证。 古的甲骨金文小篆楷体。现在的小篆和楷体是口上有十字,但要注意这里的十字来自甲骨和金文的中字,不要把这个“十”字误以为是棍,一竖是十字,我们在解释廿四史时就解释过十字,我们是如何知道历史的,如何知道古代的,最初是靠口口相传,那时候没有文字,一般公认炎黄时期才有文字,才有系统化的文字,仓颉造字,仓颉之前应该就有文字,但主要靠口口相传,所以古指古代。古代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没有文字的时代是太古,有文字到秦汉汉武大帝为上古,汉武大帝到元朝是中古,元朝到清朝叫近古。这种分法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说明,从语言文字角度可以解释,汉武大帝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文化、语言、文字发生变化;元朝也是民族大融合,语言文字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例如入声字在北方语系中消失了;新文化运动也是大融合,中西方文化融合,西方语言书写形式对我们中国产生了影响,导致变化。另外要注意融合是个阶段,变化是时间段,为了方便理解才会划分时间点,我们的声音、语言、书写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如竖排变横排。方块文字变拼音文字的情况也有,韩国的文字实际上是拼音文字,我们看韩剧会觉得有很多中国元素,但实际上去分析,韩国也是很西化的,我们看他们的影视作品,也会感觉很欧美,唱歌跳舞的风格是欧美风格,如歌曲《nobody》。日本的日文,半拼音文字本汉文搅合在一起,看到日文日文化,我们会看到汉文化,大家说日本中的汉文化说保留得好,但我们也要看到,日韩比中国要西化得多,这方面也要看到。 关于历史部分再多读几遍,这二十四字很重要,要多读多体会。汉字也差一点就变成了拼音文字,还好只是变成了简化字。推广普通话吟诵,传承家乡话吟诵。 (声明:以上文稿记录未经泰勒吴老师校对,仅供参考,详细内容以录音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