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要闻评说】—聚焦应用型高校

【一周要闻评说】—聚焦应用型高校

2015-11-23    05'20''

主播: 中国石油大学广播电台

165 11

介绍:
近日,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重技重能”时代即将来临,也标志着对“手”的教育的理性回归。 以每年毕业季为例,不仅许多大学生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许多企业更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固然与大学生的自我定位、职业理想有关,但从“产销对路”的角度上分析,我国大学教育体系的“产品”与市场实际需要的“商品”之间确实存在结构性的矛盾。比起接受职业教育的职高生,大学生拥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但不仅动手能力存在短板,其学到的知识也与企业的实际应用存在落差。国家部委提倡一部分本科高校转向“应用型”,无疑在正视这一结构性矛盾的基础上,着手进行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那么转型“应用型”高校又有哪些阻碍呢? 最大的阻碍无疑就是观念的冲突。不仅家长及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实用技术低人一等,“做研究”才能视之为“高科技人才”,不少用人单位包在选聘大学毕业生时,也盲目追求名校及高学历,忽视对毕业生实际技能的考察,甚至不少高校都认为应用型高校无非只是一所较为高端的职业学校罢了。尽管这种观念有历史传统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观念背后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差距,与目前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经济收入不高、社会地位偏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些中专或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技术精湛、勇于创新、表现突出,完全达到了工程师的水平,可是却因为学历低不能评工程师,这仅是不公平现象中的九牛一毛。 其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师资队伍非常关键。而面临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缺乏实践经验,自己本身没有技术专长。这样的师资如何能适应学校的转型呢?这就要求我们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同时鼓励现有教师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其动手能力。 除此之外,校企对接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既要借助企业培养专业对口人才,让学生接触更为先进的实用技术,更加深刻的理解行业现状,以树立更为客观实际的职业理想,又要防止企业干涉学校教学,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将学校视为自家的“后院”。这就要求决策者权衡二者关系,既要通过各种活动来拉近校企关系,又可通过共建课题等实现人才的交流与互动,为优秀学生建立“直通车”,双方联合培养,从而塑造实践与理论兼得的高素质人才。 但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应用型高校绝不等于“放大版”的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首先还是“高校”,只不过以应用型为特征。因此,在其办学理念中必须打破应用型技术学得“浅薄”“速成”“技术含量低”等刻板印象,而要将厚基础、宽口径的大学教育与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技术教育结合起来,不偏废某一方,让学生学得更深、更专、更具前瞻性。因此,除了瞄准社会上缺口较大的岗位和工种外,还要让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大数据、按需定制等未来趋势引领新一代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方向。 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不等于让大学改办成更大规模的职业院校,更不是走回培养低成本劳动力的老路子。在“大学教育+技术教育”这样氛围下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才能在快速变动的社会生产中保持终生学习能力,并具有超越普通本科大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找到自身的准确定位,新时代的应用型高校方能对接需求,得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