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诗经.魏风.十亩之间》

吟诵《诗经.魏风.十亩之间》

2017-09-23    00'48''

主播: 1295416

374 1

介绍:
诗经晨读学习资料 《诗经·魏风·十亩之间》 十^亩之間兮 桑者闲闲兮 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 桑者泄^泄^兮 行与子逝兮 【题解及原文】 这是采桑者劳动将结束时呼伴同归的歌唱。古时西北地方种桑很普遍,和今时不同。 【注释】 1、十亩:《通释》:“古者民各受公田十亩,又庐舍二亩半,环庐舍种桑麻杂菜。……凡田十二亩半,诗但言十亩者,举成数耳。” 2、桑者:采桑者。采桑的劳动通常由女子担任。 3、闲闲:犹“宽闲”,紧张忙碌的反面。《集传》:“闲闲,往来者自得之貌。” 4、行:且。《集传》:“行,犹将也。还,犹归也。”或在“行”字读断,作为动词,也可通。以上三句是说这个区域里采桑的人已经不紧张工作(将收工)了,我和你回去吧。 5、泄泄(异yì):迟缓、疏散之貌。《毛传》:“泄泄,多人之貌。” 6、逝:去。《集传》:“逝,往也。”这一章是说这区域以外的采桑者也都不再紧张。准备息了,咱们走吧。 【余冠英今译】 一块桑地十亩大,采桑人儿都息下。走啊,和你同回家。 桑树连桑十亩外,采桑人儿闲下来。走啊,和你在一块。 【白话翻译】 十亩青青桑树间,采桑女儿多悠闲,行吧咱们回家园。 十亩青青桑林坡,采桑女儿人数多,行吧咱们回村落。 【讲解】   魏国地处北方,“其地陋隘而民贫俗俭”(朱熹语)。然而,华夏先民是勤劳而乐观的,《魏风·十亩之间)即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归栏,炊烟渐起。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片宽大的桑园。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准备回家了。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人渐渐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这就是《十亩之间》展现的一幅桑园晚归图。   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这是《十亩之间》最鲜明的审美特点。首先,这与语气词的恰当运用有关。全诗六句,重章复唱。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其次,更主要的是它与诗境表现的内容相关。诗章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因此,这“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诗句与诗境、语调与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所谓动乎天机,不费雕刻。至此,我们自然联想起《周南·芣苢》,它也主要写劳动的场景和感受。但由于它刻画的劳动场景不同,诗歌的旋律节奏和审美情调也不同。《芣苢》写的是一群女子采摘车前子的劳动过程,它通过采摘动作的不断变化和收获成果的迅速增加,表现了姑娘们娴熟的采摘技能和欢快的劳动心情。在结构上,四字一句,隔句缀一“之”字,短促而有力,从而使全诗的节奏明快而紧凑。《十亩之间》与《芣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成为《诗经》中在艺术风格上最具可比性的两首劳动歌谣。前人评《十亩之间》“雅淡似陶”(陈继揆《读风臆补》)。陶渊明《归园田居》确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前者充满了姑娘的轻松欢乐,后者则蕴含着陶公的闲适超然;前者明快,后者沉郁,貌似而神异。   对《十亩之间》诗旨的阐释,除《毛诗序》政治附会性的“刺时”说之外,尚有苏辙的“偕友归隐”说和与之相近的方玉润的“夫妇偕隐”说。其实,这是隐然有“归隐”意识的读者,有感于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而生发的创造性想像,不是基于诗歌本文的客观阐释。此外,今人尚有主“情诗恋歌”说的,即把“行与子还”、“行与子逝”,解释为姑娘招呼自己的情侣一同走。这则是由于“子”字意义的含混而造成的阐释的歧解。细味全诗,诗章展示的显然是一幅采桑女呼伴同归的桑园晚归图。(陈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