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解读-米勒《牧鹅少女》&《男子肖像》

名画解读-米勒《牧鹅少女》&《男子肖像》

2018-11-09    05'50''

主播: 一个无名的画家

221 0

介绍:
牧鹅少女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 1866-1867年 布面油画 45.7厘米X55.9厘米 1849年春,米勒带着一家人从巴黎移居到巴比松,于1867年的沙龙展上展出了与本作同名的《牧鹅少女》。 这幅作品是其友人宋思尔的旧藏,是与前述的在沙龙展中展出的作品同时期、同地点创作的画作,也是“牧鹅少女”系列中的核心作品。1867年,在寄给友人宋思尔的信中提到这幅作品时,米勒写道:“我想让鹅的叫声响彻整个画面。啊,生命!众生平等的生命!” 米勒所生活的年代是动荡不安的,然而他笔下描绘的农民和他们所处的场景却充满了静谧之感,色调无不柔和庄重,技法质朴而动人。他移居至巴比松后创作的一系列农村风景和农民生活主题画作,使他跻身为巴比松画派的主要成员。虽然他与大多数巴比松画派的艺术家在户外写生的创作方法略有不同,更多在室内创作,但仍是法国绘画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通过轻轻擦拭画布,草图线条仿佛能穿透颜料,米勒用类似于水彩画的效果营造出夏日阳光洒满水畔的意境。 与描绘大型劳动画面且富有宗教色彩的作品所表现的趣旨不同,米勒以牧鹅少女为主题创作的绘画,纯粹地表现了田园诗般的世界。这一系列作品花费了米勒大约7年的时间。这幅作品巧妙地描绘了农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堪称米勒晚年成熟期阶段的杰作。 男子肖像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 约1840-1841年 布面油画 59厘米X47厘米 自幼就对绘画世界产生兴趣的米勒于 1833年赴瑟堡向大卫画派肖像画家庞德·迪穆谢尔学画。两年后,又拜在了同是瑟堡画家、师承格罗的朗格卢瓦门下。次年,他获得瑟堡市的奖学金后前往巴黎,进入了学院派画家德拉罗什的画室。 但是,米勒无法适应在教室中学习技艺的方法,而常常去卢浮宫进行临摹,长此以往,1840年他凭借《勒弗朗夫人肖像画》初次入选沙龙展,正式跻身画坛。那时他正值26岁。 为了成为有名的肖像画家,他回到了瑟堡。虽然立刻创作完成了由瑟堡市委托的关于前任市长的肖像画,但由于作品未表现出对象的理想状态而过于写实,而被市议会拒收。 于职业画家生涯的浮沉之间,1841年秋,米勒与第一任妻子宝琳-薇吉妮 奥诺结婚。婚后两人前往巴黎,期待着拥有一个新的开始,但成功总是难以把握。 可以推测这幅肖像画是创作于这一时期的。 画面上是一位长发男子,鼻子下方和下巴上微微留有胡子。画家以有限的色彩与简洁的笔触,冷静透彻且不加矫饰地进行了描绘。同时期创作的肖像画中广为人知的《自画像》(1841年,瑟堡,托马斯 ·亨利美术馆藏),其风格与本作非常相似。画面左下角显眼的署名与《奥特勒先生肖像画》(1845年,日本,私人收藏)上的如出一辙,苍劲有力的笔迹尚能令人感到一丝天真烂漫。米勒后来成为了巴比松画派中具有代表性的田园画家,这幅画则是他最早阶段的肖像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