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老师的寂寞自白

一个大学老师的寂寞自白

2017-02-12    13'33''

主播: 棋子窗

397 12

介绍:
几年前,刚毕业时,我去一家银行实习了几个月。 繁重机械的工作让我心生厌倦,于是,我就选择了回母校应聘老师。那时候,在我眼里,大学老师是一个轻松的好工作。 入职培训的时候,院长跟我们交流,坐下以来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是个良心活。” 那时候我坚信,课堂上出现低头族,一定是因为老师讲得不好的。 但如今,站在讲台上快三年的我,却感到很无奈。说实话,长时间以来,我还是不能接受,满教室的学生都是低头族。 这对一直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打击真的太大了。 我想过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个现象,比如说,收集了很多有趣案例,然后在课堂上多放视频、图片,让课堂活跃起来。 我知道,学生是最关心分数的。于是我规定,上课回答问题的,加分;上课举手给老师挑错的,加分;一个学期满勤的,加分。 这些措施都实施之后,低头族现象终于有了一定的改观了。然而,我却发现,这样下来,我与大家之间的联系好像也只有分数了。 入职前,我总是想象着,以后和学生们能打成一片,然后开心地聊天。毕竟我很年轻,长得也不错,之前,我甚至还会有点杞人忧天,下了讲台会有人追我。 但现在,主动和我沟通的学生,话题都是围绕着自己的分数。而我自己,除了分数和教学内容以外,仿佛也找不到别的话题和学生聊了。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似乎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单纯。 有时候,我甚至会不安地发现,自己已经听不懂学生中流行的玩笑了。 刷微信的时候,我也开始看不懂一些学生的表情包了。这让我有一种,自己在慢慢脱离年轻人的惶恐。 之前看了 KC 的文章,他讲,现在的大学老师是个缺爱的群体。然而我觉得,我们不仅仅是缺爱,更是缺了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这种缺乏,不仅仅体现在微信表情包和玩笑话上。 入职的第一个学期,我开了一门叫《商务谈判与礼仪》的必修课。这门课,是我人生意义上的第一门课,所以我很紧张,觉得要认真准备。 开学前的暑假,我推掉了和朋友们的旅游,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看了很多专家的课程视频,还肝完了十几本比砖头还厚的教材。 但由于自己是入职还不到两年的新老师,我是不允许用 PPT 的。于是,每节课前,我都要鸡蛋里挑骨头地找上节课的缺陷,然后吭哧吭哧地写教案、设计互动环节。 后来一天课间,有个打扮得很酷的男生跑来找我搭讪: “老师,你的课那么少,每天肯定很闲吧!” 我忍不住笑出声,怎么看出我很闲的?我跟他解释了一番,我备课的工作量有多少。而且,作为大学老师,教学只是我工作的一小部分。 除了上课,我要搞科研、申请项目、写论文、开学术会议......而这些事才是大头。 可是男生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所以啊,老师,你给我们上课的那些东西难道不都是从百度文库里下载下来的吗?不都差不多嘛!” 我笑了笑,什么都没说。因为我怕继续解释下去,我自己会玻璃心,年轻气盛的我也怕发脾气伤害到那个男生。 他不了解的是,我熬夜查资料写教案时的心情,简直和学生们考试前一夜背重点时焦急的感受一模一样。 只是,最后学生面对的是桌上的一纸试卷,而我面对的却是一整个教室学生的检阅。 在我看来,大学老师这个群体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许是孤独与寂寞。 不像初中高中老师,可以整天把时间花在办公室与班级里,大部分高校的老师并不需要坐班。资金比较紧缺的高校,甚至没有给教职工配备办公桌。 因此,让我感到比较惭愧的是,工作了两年半,一个学院六十多个老师还认不全。大部分老师,一学期只见两次面:学期初和学期末的全院大会。 认识同事的途径,似乎也只剩下期末监考时的匆匆照面了。 至于学生,就更难认识了。流水似的班级,每一个鲜活的男生女生,似乎只是我登分数时的一个个符号和数字。 以前学生时代,我是一个典型的话痨。可当了大学老师以后,长期的孤独感似乎给我造成了副作用: 我变得比以前更加啰嗦,更加爱聊天。只要平时有人愿意和我聊天,我一定会逮住这人聊上大半天。 有一天在家,我备完课后继续准备着一个科研项目。从清晨起床一直到晚上七点,我一直趴在电脑桌前看文献,自始至终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 在收拾好自己后,我跑到了家附近的商场,找到一家销售小姐看起来很热情的化妆品店,走进去逛了起来。 一边逛,我一边拉着接待我的销售小姐聊起了天。从生活琐事一直聊到工作趣事,再聊到明星八卦......我们一直聊啊聊啊,聊到了销售小姐下班。同时,她还顺便热情地帮我化了个妆。 我到现在,还一直很感谢那天晚上店里那个陪我聊天的丸子头美女。幸好店员没有不耐烦地赶走我,晚上回家时,我才有了一种轻松的感觉,仿佛自己并没有看过那一沓文献。 现在的我,再也不会认为大学老师是一份轻松的工作了。 有时,我会回想起我的学生时代。记得有一个假期,我去了大理做了一个月的义工。回来以后,我一直憧憬着那种被风景环绕的悠闲日子。我甚至计划着,去那里开一家客栈,过上自己向往的日子。 以至于,我在上课的时候,也常常陷入发呆。或者,在专业课的笔记本上写下一个个开客栈的计划,在上面涂涂画画。 也许,现在课堂上的低头族,正是我当年的写照吧。我对着他们的时候,会忍不住联想,他们的脑袋里又在想着什么美好的事情呢。 对于低头族这个问题,我现在已经释然了。大学本就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阶段,不听课,或许也能说明,学生们已经开始能够独立思考什么更适合自己了吧。 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和学生们多点聊聊天的。 喂,坑我请你们吃饭也可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