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第三部分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考研政治-第三部分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016-11-21    15'29''

主播: 晚风之声

6511 1113

介绍:
文字内容来自徐之明老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精华背诵掌中宝》,音频朗诵晚风。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1.鸦片战争后,为支付赔款及弥补财政亏空,清廷加重赋税,各级官吏横征暴敛,农民负担加重。 2.西方资本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贸易的泛滥使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现象更重,农民负担额外增加。 3.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群众斗争彼伏此起,并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反抗。 (二)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爆发 (1)1843年,洪秀全开始拜上帝,利用它发动和组织群众来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2)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首都,农民政权建立。 2.性质 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1)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实际上是农民起义军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2)主要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达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但并未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空想性质。 2.《资政新篇》 (1)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2)主要内容。 ①政治方面: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②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开始提倡雇佣劳动制。 ③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④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输入。对于外国人,“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 (四)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1.在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分散的小生产的基础上,劳动者的政权还是会演变成封建专制政权。 2.太平天国后期,内部矛盾和弱点日益暴露。1856年9月,天京事变发生,太平天国由此转衰。 3.1864年6月,洪秀全病故。7月,天京被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一)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 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新的历史特点。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一道冲击了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统治。 (二)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局限性和教训 1.失败原因 (1)农民阶级非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2)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 (3)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4)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还带来了危害; (5)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 (6)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2.失败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不能担负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一)洋务运动兴起 1.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他们被称为“洋务派”。 2.洋务派兴办洋务的目的,首先是为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来镇压农民起义,并借此加强海防、边防,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3.冯桂芬最早表述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洋务事业 1.兴办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洋务新政并非使中国朝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2.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3.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背景: (1)19世纪90年代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挣脱国内外压迫和束缚,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甲午战争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不但学习西方科技,而且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2.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维新的活动: (1)向皇帝上书——“公车上书”。 (2)著书立说——《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 (4)办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5)设学堂——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 (6)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湘报》。 3.重点:争取光绪及其周围官员的支持,希望自上而下实行变法。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1.维新活动引起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的反对,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2.内容: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3.实质: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4.影响: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缚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进一步地传播。 (三)百日维新 1.发生: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变法开始。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2.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 (2)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3)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 (4)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3.失败:1898年9月21日,守旧势力发动政变,慈禧以“训政”名义重新“垂帘听政”,光绪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维新人士也遭搜捕和杀害。“百日维新”迅速夭折。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打开了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原因主要是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他们只能把自己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 (2)维新派局限性: 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惧怕人民群众。 2.教训 (1)充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改良的道路根本行不通,须革命。 (3)再次暴露出清廷的腐朽与顽固,促使人们更加觉醒,进而走上革命道路。 更多考研政治专题音频,请关注晚风(各平台头像都是一样的长发一样的背影~): 微博昵称“晚风之声广播” 荔枝FM波段号“FM1942687”,播客名称“晚风之声~”,主播名“晚风之声” 喜马拉雅主播名“晚风之声” 微信公众平台名称“晚风之声”,ID“wanfengzhi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