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北老年大学诵读

重庆市江北老年大学诵读

2019-06-24    09'54''

主播: 李风😺

425 3

介绍:
伫立较场口 作者;罗光毅 有些地方走过就走过了,不会留下痕迹,可有些地方走过了就会留下痕迹,而且每一次的路过都会把它当作是一次全新的专程造访,在重重叠叠的足迹印痕里,在反反复复的记忆中跃然而出,令人思绪蹁跹,为之所动。 较场口就是这么一个地方。 历史的风云在这里激荡过,不能忘怀。小我的情怀在这里流淌过,记忆犹新。 在位于较场口磁器街的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处,我走进“六·五隧道惨案旧址”,陈列室内的重庆大轰炸历史图片都是反复看过的,每次到此,心如灌铅一般沉重,魂魄接受着强烈震撼,照片一张一张看过来,历史一幕一幕如影片似的浮现在眼前,那张当年重庆市民在城墙上书写下“愈炸愈强”的照片,触动着我的灵魂,“愈炸愈强”四个大字告诉我,重庆就是一座炸不死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站着一群永不屈服的灵魂。这就是重庆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的写照,这就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的写照!在陈列室的留言簿上,我看见了这些留言:“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牢记灾难,珍惜现在!”“勿忘国耻,爱祖国,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看着一张张照片,就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永不服输,不就是重庆人的性格么。 永远不能忘记1941年6月5日日本飞机轰炸重庆时造成2500余人的伤亡,酿成震惊中外的“六·五隧道惨案”。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多年来,每年的六月五日上午十点半钟,重庆主城的上空都会响起撕心裂肺的警报声,那一声紧似一声的哀鸣是用来悼念在重庆大轰炸中遇难的同胞,也是对我们不忘国耻的警醒。彼时,我最爱去待着的地方就是较场口下面南纪门渝中区人民武装部旁边,那里有警报鸣响,近近的听着,听得真真切切,听得肃然起敬。 我曾多次试着想去找到当年发生在较场口的“较场口事件”的准确位置,可我无迹可寻。只知道“较场口事件”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较场口,就发生在我流连的这块地界上。 我信步在较场口的街道上,仿佛耳畔还在回响着爱国民主人士振臂呐喊的声音,眼前总是浮现出爱国民主人士为捍卫真理和正义挺身而出的英武形象。 历史虽久远,却时时叩击我的心门,让我警醒,牢记历史,不忘初心。 漫步在较场口的街道上,寻觅着历史的痕迹,也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就想,较场口是历史和现实的结合部,也是上半城和下半城的结合部,于我,即是路标,也是从春夏走向秋冬的年轮。 很多过往的事情,想起来总是留有较场口的印痕,深深浅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还没上学的时候,是一个夏天里,晚上随父母一起去五一路的重庆剧场看戏,本来就看不懂,再加上没兴趣,就胡乱跑起来,跑着跑着就跑出门外,不知咋的就跑到了解放碑,转来转去的,除了解放碑还在那儿矗立着,我也不晓得刚才和父母看戏的重庆剧场在哪里了。找不到回剧场的路,但我却晓得从解放碑往较场口走的方向,也晓得自己的家就在较场口下面十八梯不远处的响水桥。小脚板噼噼啪啪一阵翻转,眨眼间就跑到了较场口,再一溜烟儿就跑回响水桥自己的家了,脸脚都没洗,倒头就睡。事后,自然少不了被父母一番责骂。 少年时的我,算得上是一个读书儿郎,小小年纪就对读书有着兴趣。较场口转盘处的市少儿图书馆,就是我喜欢去的地方。那时喜欢看小人书,不读书的下午,几个小伙伴约起,一阵小跑就冲上了十八梯,一眨眼的功夫就坐在市少儿图书馆的阅览室里了,几个小脑袋凑成一桌,就可借出一套小人书来,《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等,都是那时候最爱看的书了,那时候的小伙伴们都是崇尚英雄的。 读中学时,原本是在黄桷垭的广益中学读住读,读了两年就转学回到较场口的一个学校来了。多年了,总还记得读书年代的一个小情节,较场口市少儿图书馆背后的一个巷口处,时常看见一个女同学在家门口坐在一个小板凳上,用大板凳当桌子,认认真真地做着作业,或者在读着一本书,日复一日,一个美丽的读书女孩形象就记忆在脑海深处。毕业后各奔东西,大家忙着各自的营生。很多年以后,在一次同学聚会时,看见了那位读书女孩,风采依旧,还保持着爱读书的习惯。我们聊着过去,聊着喜欢看的书籍。尔后有同学悄悄告诉我说,其实那个女孩读书时就很喜欢我,我淡然一笑,是么,我怎么不知道呢,也许那个时候我们都还不懂得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