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渡北归之南渡》(徐依亭)

读《南渡北归之南渡》(徐依亭)

2018-07-24    06'30''

主播: 欧阳若菲

131 0

介绍:
二十世纪二十至五十年代,中国文化史上最精彩绝伦,又跌宕曲折的文化巨戏在苦难深重的大地上拉开帷幕。 主角一个个粉墨登场,藉着精湛的绝活儿在文化舞台上纵情挥洒,令列位看官拍案叫绝。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蔡元培,梅贻琦,胡适,傅斯年,李济,吴宓,冯友兰,梁思成……这些真正的大师,民族的精英,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为中华民族和国学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历史的天空闪烁着熠熠光辉。 不论是因循守旧的土鳖,还是新颖开明的海归,他们都才高八斗,奄贯中西,擎起文化大旗,肩负振兴民族的夙愿,一时感会风云,奋其智勇,裒集于校园圣地,专注学术,造就人才。 经学,史学,文学,考古学等等,一切现代学术均滥觞于彼时。他们的学识,修养,人格,是文化史上一座高峰,是近现代文化的奠基者。 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军阀混战,北伐,抗日战争以及国共内战的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是铁与火,血与泪,风雨飘摇,播迁流亡的时代。生逢乱世,安身立命本已不易,但他们却毅然决然地选择更艰难之事:挹扬国学文化,驳斥中华文明西来之说之诋毁;保存文化种子,使得国学文化后继有人不绝其祀。 当日寇法西斯欲亡中国时,这些文化大师,挺起民族脊梁,效法伯夷叔齐不食周栗,面对日伪的延揽蛊惑,大义凛然,坚决不就。 他们为自己的民族骨气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从北平流落长沙,从长沙辗转蒙自,从蒙自流徙昆明,从昆明落脚李庄,几千里奔波,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陈寅恪双目几近失明,李济双女夭折,梁林夫妇重病缠身,还有的在战火中丧生。 而那些与日伪沆瀣一气者,如张爱玲痴爱一生的老公胡兰成,竞狺狺狂吠,鼓吹亡国论调,还有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此类走狗文人,奴颜婢膝,摇尾乞怜,置袍泽悲惨于不顾,极尽谄媚之能事,苟图性命,锦衣玉食,丢尽祖宗之脸面。其行如此,自然有迹可循。历史上,明亡之际,天下文坛盟主钱谦益,曾大肆明志誓死殉节,临了却不知廉耻仕清居官,其气节还不若秦淮八艳的风尘妻子柳如是,令人不齿。历史是公道的,不仅自己的同胞看不起,敌人亦看不起,他们的结局最终同钱谦益被乾隆皇帝列入《贰臣录》一样镌刻在耻辱柱上。 播徙中的大师,面对日机的狂轰滥炸,惨无人道,面对身边的血肉横飞,残垣断壁,他们忍着悲恸,吞下辛酸,擦汗眼泪,上课育人。敌人愈是凶残,师生愈是坚韧。 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赴时艰。其中最让人动容的是,在最困厄之时,师生献金抗日,有个女学生没钱,便将自己的金戒指捐出;梁林夫妇以及梁思永,身患重病,傅斯年四处求告,甚至给蒋介石写信为其求生活补助;陈寅恪遭遇轰炸时,吴宓和傅斯年不顾个人安危,偕其避难,真是板荡见真情。 中华文明在战火纷飞中浴火涅槃,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得以最充分的提现。或许,这正是四大故国仅中国文明存续相依的内在支撑力。 七十载光阴,多少社会变革,多少人是物非,但永不消逝的是文化,是彼时那一代大师。虽然因政治因素,有的去了台湾,如傅斯年,胡适,钱穆等,有的留在大陆,如陈寅恪,冯友兰等,抛开历史的阻隔和恩怨,他们都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英和守护者。 知识界常常叹惋,大师逝去,已无大师。我觉得悲观了些,因为大师需要机遇,机遇成就大师,正如伯乐与千里马,缺一不可。 文化的创造,传承,整理,均不能离开大师,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亦应有一代之大师,只有秉持“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的陈寅恪之箴言,文化和大师将迎来下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