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79·郑风5·清人

诗经79·郑风5·清人

2022-09-28    06'21''

主播: 雁来花开

57 1

介绍:
诗经79 郑风5 ◎清人◎ 佚名 〔先秦〕 清人在彭,驷sì介旁旁。二矛重chóng英,河上乎翱áo翔。 清人在消,驷sì介麃biāo麃biāo。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sì介陶陶。左旋xuán右抽,中军作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邑军队驻在彭,驷马披甲真威风。两矛装饰重缨络,黄河边上似闲庭。 清邑军队驻在消,驷马披甲威又骄。两矛装饰野鸡毛,黄河边上自逍遥。 清邑军队驻在轴,驷马披甲任疾跑。左转身子右拔刀,军中好像准备好。 注释 清人:指郑国大臣高克带领的清邑的士兵。清,郑国之邑,一说卫国邑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 彭:郑国地名,在黄河边上。 驷(sì)介:一车驾四匹披甲的马。介:甲。 旁旁:马强壮有力貌。一说行走、奔跑貌。 二矛:酋矛、夷矛,插在车子两边。重(chóng)英:以朱羽为矛饰,二矛树车上,遥遥相对,重叠相见。重,重叠。英,矛上的缨饰。 翱(áo)翔:游戏之貌。 消: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镳(biāo)镳:英勇威武貌。 乔:茅柄靠近矛头悬羽毛处。 逍遥:闲散无事,驾着战车游逛。 轴: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陶陶:和乐貌。一说马疾驰之貌。 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转车。抽,拔刀。 中军:即“军中”。一说指古三军之中军主帅。 作好:容好,与“翱翔”“逍遥”一样也是连绵词,指武艺高强。一说做好表面工作,指装样子,不是真要抗拒敌人。 【赏析】 《诗经》时代的战争,多为步战、车战,车战在大规模的战争中才会出现,《清人》就用三章的短短篇幅为我们还原了《诗经》时代的一场车战。整首诗通篇都在介绍战争中车马与帅卒等的安排布局和战争冲突。从场面上来看,诗作描写了一场大车战,但最后的着眼点却落在中军主帅身上,这把我国古代战争中主帅的核心作用突出出来,证明了自古以来的那句“擒贼先擒王”。 乍读起来会把《清人》当成一首普通的描写战事的战争诗,然而这场车战的前后其实有一个并不简单的谋划。 鲁闵公二年(前660年),狄人侵入卫国。郑国与卫国相隔一条黄河,郑文公害怕狄人渡河侵犯郑国,就派他所讨厌的大臣高克带兵去防御狄人。这原本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差事,郑文公也不打算招回高克,就这样,最终军队溃散,高克无可奈何,只好逃到陈国。《清人》就脱胎于这个故事,这里所说的“郑人”无疑是春秋笔法,实指郑文公。 郑文公为了除掉一个大臣,竟然作出了这样一个“借刀杀人”的计谋,其中有何缘由呢?又据《毛诗序》:“《清人》,刺文公也。高克好利而不顾其君,文公恶而欲远之……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国亡师之本,故作是诗也。”郑文公心里厌恶高克,却没有好的罪名加之头上,便出此下策,欲借狄人之手除掉自己不喜欢的人,为此不惜拿士兵的性命陪葬。无论高克本人究竟如何,身为君王的郑文公此举的确有失帝王风范。 这首诗先写人,次写马,再写武器。人是虚写,重点却在马和武器上。换言之,在这场浩大的战争中,少有人的动作,整个焦点落在了马和兵器上。“驷介旁旁”、“驷介麃麃”、“驷介陶陶”传神地描绘出战马在沙场上高昂的气势;“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把河上战争两军兵刃相接的冲突场面写得甚是激烈壮观。 这是以场面来写人,所有的场面描写都是为了衬托主帅。 末章描写在接敌过程中,战车的左右各站一人,对付远距离敌人就用弓箭,对付近旁的敌人就用矛戟。战车左转的时候,车右的战士可活动的空间变大,从而有条件从右侧攻击,同时又保护了左侧的御者,反之亦可。在这种“左旋右抽”的车战中,诗中提及中军主帅时用了“作好”两个字来形容,凸显了主帅的斗志昂扬和武艺高强。 由此可见,高克所率领的军队作战有法,称得上精锐之师,郑文公却打算将其放逐于战场不管,其讽刺的意味不言而喻。从诗的章法上说,三个章节的结构和用词都只是稍有变化,只有末章与前两章稍有不同。作者采用反复咏叹的手法,以加强读者对高克这支精锐部队的印象,讽刺之味尽在其中。 在春秋时期,老百姓将诸侯争霸引发的战争称为“不义之战”,足见其痛恨之情,而人们对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外敌的战争,总是赋以“正义”之名,给予歌颂。劳动人民的心中总是有一杆衡量善与恶的天平,当历史或现实扰乱了他们心中对正义的理想时,诗便成为了他们控诉的武器,不对历史人物作评价,只将深深的讽刺纳入其中,却得到难以估量的价值。《清人》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讽刺的高妙境界:对诗的本事不着一字,不动声色地给对象辛辣的嘲讽。